即是君子之国,又是最穷的国家,为何布基纳法索如此精分?
有这么个非洲国家,它的名字翻译过来意为:正人君子之国。其实,对于万里之外的我们中国人来说,一提到非洲,往往先想到的是贫穷与落后。再加上古人也告诉我们: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俗语也经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么一想:贫穷的非洲似乎与正人君子是搭不上边的。那么:这个身处非洲的正人君子之国到底是何方神圣?它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说这个正人君子之国的背后有一个悲剧的内核呢?
好,三个问题,一个一个来。首先,这个正人君子之国名为布基纳法索。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27.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00万。相信我说到这,你可能还在回味布基纳法索这五个字,别急,当我说完它的六个邻居,估计你又得琢磨一会儿了。东西南北分别为:马里、尼日尔、贝宁、多哥、加纳和科特迪瓦。这里面科特迪瓦和加纳,大家可能相对熟悉一点。法语中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的意思,喜欢足球的朋友会知道那个滑跪能滑出三道杠的德罗巴。至于加纳,黑人抬棺——熟吧?那个就是加纳的特色。
好,说回布基纳法索的地理条件。它处在北纬9-15度之间。再结合地图上的颜色,你会发现:整个国家北部处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南部是热带草原。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黑沃尔特河、白沃尔特河与红沃尔特河。没错,名字起得就是这么随意。
三条河流最后都汇入加纳境内的沃尔特河,继而又流入沃尔特湖,最后再注入几内亚湾。由于这三条河流都处在沃尔特河的上游,所以,在1984年以前,这个国家一直都叫:上沃尔特。换句话说:上沃尔特这四个字即是个地理区位,又带有着浓厚的殖民地色彩。既然境内有三条河流,有的朋友可能会想:这里一定合适搞农业吧?其实不然。布基纳法索由于处在沙漠与草原的交汇处,再加上整个国家地形都比较平坦,所以,它天生具有一份独特的气质:冰火两重天。旱季时,旱得不要不要的,雨季时,还经常遭受洪水的洗礼。在这种旱时旱死,涝时涝死的地理条件下,布基纳法索想要过上正常的日子,就必须要建大坝、水库、高速、铁路来解决问题。很显明,它不具备这样的国家实力。不过,虽然今天的布基纳法索没这个实力去搞基建,但曾经的它却在一个人的带领下,脚踏实地地践行过这个目标。这个人就是:托马斯·桑卡拉。而且,桑卡拉同志也确实对得起:正人君子这四个字。甚至他还有另一个称号:非洲的切·格瓦拉。那么,在桑卡拉当总统之前,上沃尔特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托马斯·桑卡拉
前面咱们提到,这里曾被法国所殖民。一般来说,殖民者图的都是钱。而能换来钱的就是各种资源,这里面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矿产、油气资源、农产品以及人力资源。但这些东西,法国人在上沃尔特一样都没找到。当然,也不能说什么都没找到。比如棉花和金矿。
20世纪90年代时,整个国家的出口中,棉花都占到了一半以上。工业制成品更是少得可怜。你想想,一百多年后的上沃尔特都这样呢,一百多年前的18几几年,这里又能有什么油水可榨呢?不过,相比较其它殖民者,法国人还算是相对温柔。注意啊,只是相对温柔。虽然来到上沃尔特没找到什么资源,但当法国人用枪炮殖民这里之后,还是用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将自己的语言、制度等元素渗透到了这片土地上。说白了,就是想从根上将这里变成法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今天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依然是法语,货币上用的也是西非法郎。可是,上沃尔特这里除了棉花之外,其它的基本就没有了。所以,法国人就把重心放在了几内亚湾附近的黄金海岸上。毕竟卖胡椒、象牙、黑奴不比卖棉花来钱快么?二战结束之后,民族独立之风也吹到了上沃尔特。1958年实现殖民地自治,1960年彻底脱离法国,上沃尔特共和国成立。此时它的国旗是这样的。
很明显三个条纹代表的是前面提到的黑白红沃尔特河。但国家是成立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失去宗主国之后,却变得更加疯狂。在介绍地理信息时,我提到:上沃尔特有着:旱时旱死,涝时涝死的特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给政变带来了天然的土壤。此时的上沃尔特剧情是这样的:第一任总统一上台就把除了他自己政党以外的所有政党给禁止了。六年后,他的位置被军政府取代。接着从1966年到1983年,这个国家又被几个军政府折腾了小二十年。好了,你可能会想:此时再也榨不出油水的上沃尔特是什么样呢?
咱们通过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侧面就是1984年成为总统的桑卡拉同志的成就。首先,当然是改国名上沃尔特为布基纳法索。其次医疗方面,婴儿的死亡率为14.5%。听上去好像也就那么回事,然而他上任之前,这个数字是20.8%。也就是说,生五个就要死一个。还有,超过200万儿童接种了脑膜炎疫苗、黄热病疫苗以及麻疹疫苗。在此之前的沃尔特每年都有18000到5万名儿童死于上面的三种疾病。他还组织当地人民在北部最干旱的萨赫勒地区种植了上千万棵树,以防止这里的沙漠化。基建上:他组织铺设了超过700公里的铁路,以及数十所学校、医院、水库等设施。原本上沃特的学生入学率不到6%,而在桑卡拉时期的布基纳法索,这个数字涨到了22%。这个涨幅用飞来形容也不为过。对了,上面那些事,都是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做到。当然,除了基建,还有人文上的关怀。曾经的上沃尔特女性要接受割礼、包办或强迫婚姻和一夫多妻等制度。在桑卡拉这里,都成为了非法行为。对了,Burkina和Faso这两个词分别来自于其内部两个民族的语言。换句话说:桑卡拉也致力于内部多民族融合的工作。以上这些工作都是对内,对外,他更加强硬。比如他脱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因为桑卡拉认为:谁借给你钱,谁就会控制你。事实上,殖民地的宗主国确实是这样对待其殖民地的。再比如:他希望非洲国家能形成统一的战线,并且还对西方的殖民列强表示:穷人和被剥削者没有义务把钱还给富人和剥削者。说到这,你是不是会想:这个人的私德又什么样?
1984年他一当上总统,就把原本的座驾奔驰给卖了,换成了在当时布基纳法索售价最便宜的雷诺5.自己办公室的空调也给撤了,因为他觉得这东西对于绝大多数的布基纳法索人来说实在太奢侈了。然后又把自己的月薪降到了450美元。每天,他不是骑自行车就是跑步去上班。而且是在没有任何保镖的情况下。此外,他自己以及公务人员的外衣都是由上沃尔特的工匠们自己缝制的。桑卡拉每次出现基本都是这样一身行头。而且终其一生,他全部的财产只有一辆汽车、四辆自行车、三把吉他、一台冰箱和一个破冰柜。对了,他正是用这三把吉他为布基纳法索创作了国歌。
这首国歌一直沿用至今。但我相信理智的观众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布基纳法索经济基础薄弱,这基建、医疗、教育的钱该从哪来的呢?其实,这就是桑卡拉的问题所在。前面咱们说到:桑卡拉把来自外部的援助都停了,开源的路没有了,就只能通过节流来实财富的流动。比如桑卡拉不但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了,还一道把全国公务人员的工资也大幅度下调。而且还强迫那些相对比较有钱的公务人员为公共项目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但我们知道基建、学校、医疗这些东西并非是立竿见影的项目,它们都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转化为财富。然而,下调或捐一个月工资虽可解决燃眉之急,但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的矛盾逐渐变多变大,最终那个曾经和他一起革命的好兄弟:孔波雷在1987年10月15日这一天,将子弹射向了桑卡拉。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者在身中十几枪后倒地不起。之后的故事就再老套不过了。孔波雷上台,开始亲国际资本。医疗、学校、基建等民生项目也就此搁浅。而孔波雷本人则赚得盆满钵满,就算下台了,也有边上的科特迪瓦来为他做政治避难所。而布基纳法索这个非洲小国呢?Who cares?
孔波雷
看到这,也许你会为桑卡拉扼腕叹息。毕竟他是一位赤胆忠心的爱国主义者,更是位称职的军人、称职的丈夫、称职的领导。如果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他的这种绝不妥协、宁折勿弯的性格,每个人可能都会很喜欢。但一个称职的政治家是需要审时度势的。也就是该屈的屈,该伸的也要伸。就算是咱们今天的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需要合纵连横来与美国竞争。更何况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布基纳法索呢?当然,这是桑卡拉和布基纳法索的内原。而更重要的外因是:80年代美苏冷战已经接近尾声,其中,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更是疲态尽显,这就导致桑卡拉和他的国家几乎得不到外部的支援。但,如果他执政的时间是五六十年代,那么布基纳法索很有可能会变成非洲的古巴。我想桑卡拉的际遇似乎也印证了那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也许正是因为时运不济,才让桑卡拉成为了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也让布基纳法索的改革戛然而止。但正人君子之国的称号与桑卡拉的斗争精神则是布基纳法索人民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