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童谣(下)
文 原创 图 来自网络
记忆中的童谣(下)
(续前)比如《小红鞋》:“小红鞋,崴一崴,俺娘给俺捎信儿来。紧梳头,慢抹油,对着镜子看前后。石榴花,插鬓边,骑上毛驴一股烟。爹看见,接牲口,娘看见,接包袱,哥哥看见瞅一瞅,嫂嫂看见扭一扭。哥哥嫂嫂恁别瞅,不吃恁的饭,不喝恁的酒,当天来了当天走,一走走到村外边,忍住眼泪不回头。爹死了,烧金纸,娘死了,烧银纸,哥哥死了烧烧纸,嫂嫂死了拉泡屎。爹坟上,长金树,娘坟上,长银树,哥哥坟上长柳树,嫂嫂坟上长个狗尿苔,歪歪扭扭长起来!”
这首长长的童谣,很具情节性,形象地描述了出嫁闺女回娘家时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爹娘哥嫂见到她不同的反应。在当时,很多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都不被哥嫂待见,原因是怕吃他们的饭、沾他们的光。鉴于哥嫂的态度,童谣后面也就爱憎分明,正所谓什么人什么对付,好人有好报,恶人自然不会有好下场。
另一种童谣是孩子们游戏玩耍时吟念的,跟所玩的游戏相关,类似伴奏,玩唱结合,搭配的天衣无缝。比如著名的《拍手歌》,有很多版本,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内容各异,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至今流传不衰;比如跳皮筋时唱的:“小皮球,踢三踢,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比如丢手绢时唱的:“丢 丢 丢手绢,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请你不要告诉她,不要不要告诉她”; 还有玩拾子儿时唱的,很长的一大段,可惜我忘得差不多了。
拾子儿分7颗和5颗,拾法儿不同,歌谣也不同,当时没钱买玻璃球,子儿都是自制的,用砖头或打碎的大缸瓦片,先砸成差不多大小,再磨去棱角成球状。这需要耐心和功夫,但是为了玩,我们乐此不疲。石子儿随时装在衣兜里,跑起来哗啦哗啦响,往往衣服没穿坏呢,口袋就先磨破了。我们走到哪儿玩到哪儿,上学前、放学后,课间十分钟也要玩上一会儿。
5颗子儿的童谣前几句是这么唱的:“俺俩放下,一小城;俺俩放下,二大龙;俺俩放下,大龙三;俺俩放下,坐四边;俺俩放下,五花开,担起来(此处拉长音)。俺俩放下,六豆秸……”后面还有很多,我记不住了。拾子儿有其规则,如果中途不掉下来,可以一直玩到整首童谣唱完,中途脱手了,就换对家,等再轮上你还可以接着上次的玩。
我要好的伙伴玉兰就是拾子儿高手,每次都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而我就差得远了,往往几个往复才能唱完童谣。她们玩得好占用的时间长,轮上我玩的机会就少,有时候一个课间我都只有蹲在那儿看她们玩的份儿。为此我也会闷闷不乐,她们为了照顾我情绪,偶尔会故意脱手,我当时不知道还很高兴,现在想想挺有意思的。
岁月依依,童谣悠悠,童年虽然已在时光的流水中渐行渐远,但关于童谣的记忆却一直在心底,就那么亲切着、清晰着、美好着、怀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