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村庄应该如何建设发展?一文读懂村庄分类的政策背景及未来发展结构

村庄分类和建设规划是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村庄将形成五大发展结构和模式。

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是顺应村庄发展实际而提出的村庄就地城镇化及乡村现代化理念,绿维文旅基于多年村镇研究及实操经验,综合村庄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区域环境等因素,将村庄发展归纳为城市化结构、小城镇结构、中心村结构、特色村结构和多样化组合结构五种类型,推进村庄分类形成适度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的乡村发展结构。

1村庄分类及建设规划的相关政策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文件指导乡村发展,重点集中在推进村庄分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规划编制、产业融合、特色文化保护等方面。

(一)分四类推进村庄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 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条件,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文件还对四类村庄类型的特点进行了界定。

(二)因地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2018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各地要在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指导下,科学划定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并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规划给予了指导意见。

(三)统筹村庄规划建设工作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 提出力争到2019年年底,基本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村庄分类;到2020年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专章阐述“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提出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饮水安全、农村道路、乡村电气、乡村物流、宽带网络、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领域;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要求以县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并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2村庄分类及建设规划是村庄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

推进村庄分类及建设规划,有助于解决乡村发展失衡问题。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传统分散的、规模不一的村落人口结构和布局都在发生变化,乡村资源和发展基础的迥异造成城乡发展失衡、中西部发展失衡。各地村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指导规划建设。因此,推动村庄分类是解决不同乡村发展问题的必然要求。

推进村庄分类及建设规划,有助于实现乡村空间的集约化发展。村庄分类规划要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 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基础上,结合农耕距离、居民集中居住点、资源条件、交通条件、村民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村庄规划区域,构建新的乡村空间规划体系,确保土地集约利用和人口聚集发展得以实现。此外,村庄分类及规划过程中,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生态保护范围,禁止占用耕地和农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实现村庄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土地附加值,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推进村庄分类及建设规划,有助于优化乡村现代化发展条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配置、公共服务配套、人居环境等方面要远落后于城镇,尤其体现在乡村道路建设、电网设备质量、互联网普及程度、物流设备配置、废弃物处理、农村居民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实施村庄分类及建设规划,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在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进行分类重点规划,有助于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

3未来村庄发展将形成五种结构类型

绿维文旅基于多年村镇研究及实操经验,综合村庄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区域环境等因素,认为未来村庄发展将形成城市化结构、小城镇结构、中心村结构、特色村结构和多样化组合结构等五种类型。

城市化结构。我国各大中心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的村庄,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相对丰富,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能率先通过城乡融合实现发展,进而发挥其辐射作用。

小城镇结构。县、镇乡及一些小城市周边的村庄,交通区位相对便捷、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可通过与城镇在功能、空间、产业及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融合,形成基础设施、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公共服务配套等适度规模化的产居融合一体化。

中心村结构。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交通、经济条件发达,二、三产业基础较好,如江浙发达地区的村落,通过整合提升形成适度规模的经济强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导,但二、三产业薄弱的村庄,如北方平原地区村庄,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造提升、产业聚集力提升,来形成规模化、集中化大村落,即中心村结构。

特色村结构。拥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是彰显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善于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可形成以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强村。

多样化组合结构。中西部山区、丘陵地区的村庄,基于区位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村落空间布局分散、人口规模小、管理落后等实际情况,通过整村搬迁、撤并合村等形式,保留一部分自然村庄,形成特色村庄,构建一部分集中化大村落,再结合特色小镇和建制镇发展,构建出多层次多结构的乡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4五种结构的发展途径

1.城市化结构: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我国各大中心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的村庄,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产业结构相对丰富,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应实现率先发展,进而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相邻村庄发展。城市周边村庄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要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逐步完善发展。

(1)融合阶段:融入城市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融合阶段主要通过发展战略融合、空间功能融合、交通网络融合、基础设施融合等四方面实现。

(2)配套阶段:服务城市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城市周边村庄产业发展上要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同时,村庄可发展民俗、生态休闲旅游业,为城市居民提供闲暇生活空间。具有强带动性的旅游业能有效促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3)发展阶段:借助城市优势,增强发展动力。中心城市具有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内聚力,能够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近郊村庄要善于利用城市的优势来发展,一是凭借城市的雄厚资本、先进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资源及市场信息优势,加强分工协作,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对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空间需要不断调整和拓展,城市周边村庄要有效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统筹协调发展,壮大工业实力。

2.小城镇结构——村镇融合,形成产居一体结构

小城镇模式在规模化和现代化方面稍低于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模式的初级阶段,其形成和发展路径与城市化模式相似,同样要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不同之处在于,小城镇结构中的城镇和村庄更强调互融及互促发展关系。

村镇融合是基于土地和空间融合之上的产业融合、居住集约、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综合考虑城镇化、工业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村镇融合要求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城镇综合发展能力,形成适应于城镇化的适度规模化产居融合模式。

互助互促,就地城镇化。城郊村及县城的周边村庄通过土地整理、搬迁撤并等集约利用,可为城镇置换出更多的建设空间,也可促进当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为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城镇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商业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社区管理与服务质量,促进区域城镇一体化发展。

3.中心村结构——通过要素资源整合、服务提升推动

人口流失严重、基础设施极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及因重大项目建设占地的五类村庄,需要通过土地、人口、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服务提升来形成居住集中化中心村。

(1)通过村庄搬迁撤推动土地、人口等要素整合。村庄搬迁撤并本身是土地、人口、生产资料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不仅涉及空间层面的土地整理、人口迁移、生产资料等的简单搬迁,还涉及拆迁补偿、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完善、生态保护及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在搬迁撤并时,要因村而异,分期推进。优先迁建生存条件极度恶劣类的村庄,逐步迁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村庄,引导迁建人口流失严重及城镇规划建设区边界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等方式,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

(2)五大公共提升提升助力集中化大村落形成。为保障村庄集中居住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需要以集体建设用地为依托,全面完善以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水电等为依托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居住条件、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农村社会商业化服务条件,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和公共服务结构。

4.特色村结构——生态与文化特色村、产业特色村

特色村的形成发展,首先要找准特色村庄的特色优势,明确开发和保护重点。

以保护为前提的生态与文化特色村模式。对于生态、文化有特点的村庄,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尽量保持村庄的原真性。切实保护村庄的风貌、格局以及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传统建筑。要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以产业升级为内容的产业特色村模式。一要强化新科技应用,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农村节能新材料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营造农村宜居式环境;二要放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宜居为核心目标,形成现代、生态、高效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三要培育农村物流业、电子商务业等产业服务业态。

5.多样化组合结构

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村庄,受其复杂地域环境及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在空间布局、地理区位、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决定了村庄发展的多样化结构。

村庄的多样化结构是按照就地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结合复杂地域村庄发展现状情况,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住条件、公共服务及文化等五大内容提升为指导,形成该区以自然村庄、特色村庄、集中化大村落(中心村)、特色小镇等为内容的多样化多层次结构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