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乡汇⑶《家园故事》

原创|老乡汇⑶《家园故事》

文/欢爸

间/2018-08-07 02:18

【引言】《我有酒,你有故事么?》,懂的人也就懂了,不懂的人,慢慢也会懂,愿更多的人都能懂...

【广而告之】胡桃里音乐酒馆(普陀店),地址:上海市普陀区118广场伯士路57号(农工商超市入口处),联系人:聂元彪15856188882/胡亚伟18816580187。

【注】我勒个去,咋啥歌都有。

【正文】原创|老乡汇⑶《家园故事》

记不得在哪篇推文里提到过,说我自己现在就是个标题党。

早读《马尔》的时候,其实睡眼惺忪之间也只看标题就乱发议论的,好在读《马尔》不像读网文那样,看过都想不起来在哪儿看过,也懒得去找出处,读《马尔》会粗读、细读、精读乃至研读,一定要读出回忆、读出亲情、读出归属、认同和感动,甚至仍不肯作罢,还要找人畅聊一番,让对方也同样地读出回忆、读出亲情、读出归属、认同和感动。为什么?说不清、道不明,对小城的那份情结作祟吧,直到有朝一日,马老师被折磨疯了,痛下杀手屏蔽了我,世界才最终安静了。呵呵,开个玩笑,估计那个日子不会有的。

讲个笑话,大家还别不信。早读《马尔》跟帖抢沙发,有点儿像上海大医院的抢挂专家号,清晨四点,睡眼惺忪地搭着早班车就往医院赶,七点前必须在挂号窗口前排上队,否则当天的专家号是抢不到的了。如果看到《马尔》最新推文的浏览量已经超过40了,那跟帖的沙发是抢不到了,估计连板凳都危险了,这一点是被我屡次尝试证明过了的。有几次半夜醒了,想专门等着沙发抢到手再睡,无意间打了个盹,浏览量已经滑到100多了。

连着几天都是马老师先发,我后发,总是先囫囵吞枣地读完、胡诌八扯地写,写完了赶紧发,生怕被马老师的好友炳兰、祥影、秋色寒香、画虹等小城网红抢了先似的。我已经算是快手了,好在马老师也是个反规范写作之人,否则我怕是要被“原厂召回”,去母校被重新教导一番了。

玩笑归玩笑,昨天在赶路的空档,反复地读《为一个拥抱而写作》,也一直在想,到底为了什么而着了魔不停地写,百思不得其解,我真的有那么无聊,自娱自乐到生命不息、码字不止么?

当反复读到这一段时,神经被触动了一下,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摘录马尔《为了一个拥抱而写作》】

我痛恨蚌埠老城毫无保护意识的大规模的重新开发。拆除我们长期居住的贫民窟一样的老街、老巷、老院子,也拆散了世代生活在一起的社区和老邻居们。

他们相互熟悉到就像是彼此生活里的油盐酱醋,缺一样菜都无味。

新的城镇和郊区没有历史、认同和个性。

搬进宽敞、卫生的新住房,却往往感到一种奇怪的抑郁;出现了一种新的异化感,即“新城忧郁症”。

重新开发能缓解交通拥堵、市容破旧、市民蜗居等诸多“城市病”,施政者获得明显的政绩,却带来了新问题。

不是身体的,而是情感的、灵魂的疾病。

记得有两次我在嘉定搞活动搞得太晚了,索性就住在超总开的诺斯特酒店里,跟雪峰总有过两次深度的交流。他跟我说,我们离开濉溪,在上海打拼了几十年,总感觉找不到老家的归属感,我们做俱乐部、增进交流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了下一代、再下一代,我们旧的家园没了,必须打造新的家园,让孩子们有个熟悉的朋友圈,日子不会过的那么孤单。

呜呼,细思,马老师和雪峰总的话,何其相似!

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们旧的家园没了......

谁还记得旧的家园,长啥样么?

谁能告诉我新的家园,会是啥样么?

【注】向明,亲同学、专业摄影家,每发一图,便配诗赞之,曾以此为乐...

《原创|一壶清茶悟人生》(阿蔡/2017.11.18),借图向明。

竹编水瓶暖,

砂紫陶壶圆。

桌方聊故事,

凳长坐八仙。

屋陋器物简,

名无巷子偏。

人静奢望少,

茶清后味甜。

【注】点起老宅的大灶、柴火,用铁锅烧出美味的乡愁---咸肉菜饭,正是这些天然的家乡美味让我们对田园故土有着无尽的思念...

《原创丨乡愁·咸肉菜饭》(阿蔡/2017.01.31),借图当日朋友圈。

大灶起炊烟,

柴火烤身暖。

香风飘十里,

记忆返舌尖。

咸肉碎丁煸,

菜心自家田。

煮饭待亲朋,

勾魂归故园。

【注】向明,亲同学、专业摄影家,每发一图,便配诗赞之,曾以此为乐...

《原创|向明诗画之三(岁月的印迹)》(阿蔡/2015.05.13),借图向明。

锈迹斑驳老门扣,

风雨冲刷容渐瘦。

拍门缓急晓来意,

轻重无妨皆可受。

熙熙为利已看透,

攘攘图名将礼收。

目睹故事多变幻,

喜怒哀愁无遗漏。

原来,唠唠叨叨地说,无非就是想找几个仅剩的熟人,叙叙旧、聊聊天,记录下来对旧家园仅存的记忆,让那份记忆能保持的久些、再久些。

原来,哔哔啦啦地写,就是想营造雪峰总说的“熟悉的朋友圈”,过有烟火气的日子,以缓解马老师说的“情感的、灵魂的疾病”,尚且不敢放言治愈,就如医学界流传甚广的那句话一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也说明了安慰、鼓励性的语言的重要性。据说积极的语言不仅使人感到温暖和安全,同时也能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及时解除心理隐患,增强战胜“情感的、灵魂的疾病”的信心,并最终感到开心和快乐。

《朋友》、《兄弟》、《誓言》、《信任》、《包容》、《担当》、《闯荡》、《黄桃》等等,还有《和相处舒服的人在 一起(三勇印务孙继昌)》、《中国烈山“马未都”(刘刚)》、《邂逅“蟹后”(宋颖)》、《一人、一校、一辈子...(马晓林)》、《诗意东篱》、《龙城宿将、皖北名家(张长征)》、《人生难得是痴迷之标哥自述(董标)》等等、等等,只要有灵感就随时会写,一直记录下去。

《我有酒,你有故事么?》,懂的人也就懂了,不懂的人,慢慢也会懂,愿更多的人都能懂...

明天我要去胡桃里(普陀店),听标哥试演的萨克斯《上海滩》、《女人花》、《走过咖啡屋》的故事,有约的么?

【广而告之】普陀胡桃里是个可以听故事的好地方,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作者相关文章链接:

原创|写意龙城

原创|龙城宿将、皖北名家

原创|校友录⑼《也说绽放》

原创|校友录⑽《也说绽放⑵》

原创|老乡汇⑴《人生难得是痴迷之标哥自述》

原创|老乡汇⑵《我有酒,你有故事么?》

资源持续更新中......

【欢言趣语期待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