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伟大复兴的步伐还要加上气候的“助攻”

郑州暴雨

其二是今年东北夏季的异常高温,导致黑龙江空调卖断货;

央视记者实地探访黑龙江某商场

其三则是位于遥远内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遭遇洪水,造成了处于沙漠深处的中石化受洪水影响,遭受了一定损失,石油人“沙漠中抗洪”得新闻在网上迅速走红。

尽管这三条新闻都是以气象灾害的面貌出现的,但若将以上三条新闻联系起来,会发现一种趋势,那就是我国北方地区正在变得更加温暖湿润,甚至有人认为我国的800mm和400mm降水线正在向西、北方向移动。之所以这两条降水线如此引人关注,是因为它们分别划分了湿润和半湿润区域,以及半湿润区域和干旱区域。前者决定了土地是否高产,以及种植更多种类的经济性作物(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800mm降水线与南北方分界线基本重合,而自从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就没有改变过,这充分说明了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后者则决定了农耕和游牧区域的分界线,在古代也就是中原王朝和游牧部落的边境线。

目前有部分乐观派观点认为,随着两条降水线向西北方向推进,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其气候总体上会从干冷向暖湿转型,而这会使得新疆的气候变得更适合人类居住,并增加中国的耕地面积。更有甚者认为这样的变化会让我国的国力变得更加强盛。这样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根据历史经验表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确实会对国家的国力造成很大影响。

很多人都会把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归结到所谓“小冰期”上来,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无道理。因为如果不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陕北干旱化,以及东北地区变得更加严寒,那么李自成就未必会起义,而后金也不会频繁南下入关,或许明政权也不会灭亡得这么快。事实上,根据我国气象领域开拓者竺可桢先生对我国五千年气候绘制的图像显示:当我国气候出现干冷化趋势时,往往就是社会出现动乱的年代(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明末清初及清朝末年等)。

竺可桢《五千年气候变化的统计方法和年代对照》

而反观我国历史上气候较为温暖的时代,则往往是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时期,如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南宋时期以及康乾盛世等。

尽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受气候的影响在日趋变小,但人类对于气候的依赖却依然没有改变。而在中美、中欧关系处于十分微妙境地的当下,一场涉及全球,关乎到未来东西方发展的气候变化,可能正在悄然发生……

近日的《卫报》报道,科学家发现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即墨西哥湾流)自上个世纪开始就“几乎失去了稳定性”,流速处于1600年以来最慢的状态。而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环流在本世纪内崩溃是大概率事件。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大家都知道海洋对于气候的巨大影响,那些靠海的城市,往往冬暖夏凉。而由于各地海水水温存在差异,导致海水也会产生流动,由此产生了洋流。那些靠近暖洋流的地区,其冬季气温相对更为温和,气候也更适宜居住。

而对欧美地理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由于巴西在南半球凸入大西洋的尖角,使得部分原本应该流入南半球的暖流被分到了北半球,使得在北大西洋地区的“墨西哥湾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暖)洋流,其流量是世界第二大洋流——影响我国的太平洋黑潮的1.5倍。正是由于墨西哥湾流的存在,才会导致欧洲的气候相比同纬度中国的气候温暖潮湿得多。

一旦墨西哥湾流消失,那么对于北美,特别是北欧的气候影响将是毁灭性的,欧洲冬天的平均气温将会大幅度下降,加拿大和北欧地区将很有可能变成如同西伯利亚一般的永久冻土区,从而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而英国降水将会显著减少,气温也会明显下降,从而变成类似日本北海道一样的寒冷之地。而美国夏季的降水将会显著减少,从而使得中西部原本的“粮仓”变得干旱化、沙漠化;而冬季将会变得比现在更为寒冷。以上这些,对于目前欧洲和北美的地缘格局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如此微妙的时刻,气候变化的趋势走向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