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柏先生谈“笔法”
用笔——结构——章法——内容——意——情感——境界
用笔不用费心时想的是结构。
结构不用费心时想的是章法,
章法不用费心时想的是内容,
内容不用费心时想的才是意念,
意念不用费心时才是感情!
感情不用费心时就是境界!
而境界是不用费心不用想的!
所有的修与练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但前一项不到位,后来的就虚浮。没有这一步一步的踏实进阶是不可能领会书法真谛的,也是无法出现大书法家的!
下笔“垂直”
涩笔要由笔毫弹贴纸面自然产生,不要人为的颤动,垂直下笔,壓轉锋铺毫,顺锋行笔,按顿借弹力回锋,收在笔画中,横竖多如此。【按:墨要多,“轉”重要。“用笔要转,不转,恐锋顺行而偏也。”——《徐用錫·字學札記》】
思:每天练多少随意,以能吸收好为准!贵在思考,贵在坚持!
沈:碑版类的主要用笔就是要沈下去,入纸分(鋪)毫,開合,顿转都要贯力下去,不能把笔搭在纸上行走,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杀毫入纸,多少有些形象。
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于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緊僵硬注血之力谓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體之筋肉鬆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養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神生,力隨意轉,意爲力之帥,力爲意之軍。⚠️所謂意緊力鬆筋肉空靈毛髮飛漲骨生鋒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大成拳論或拳道中樞 》(按:抵帋而行,鋒抵壁)
動作要對
⚠️入毫(帋)顿笔、出笔、行笔的動作要对,写出的效果不会差很大。不要以效果为依据去从笔下找,而是从出(運)笔的意念上去找,这样才是在写,不是描。
此外,笔笔要送到位,要体味碑刻中的用笔,就是所谓“透过刀锋看笔锋”,要做到心领神会地去悟、去临,不要只看个大概,或只临个大概,要注意领导笔与笔连接过程中的意向,这样组成的每个字才不会散,整个字从形到神的完整合一。
⚠️笔毫吃下(上)力了,心手才能相照,气力才能送达,笔底自然生风。
字越写越大,气魄越重要,用笔的锤炼在你的下一阶段中更显重要。
先用大一些兼毫(尖、有颖)写寸楷,大笔小字用尖写有勒的感觉,顿转之后笔锋顺向一行走时中间有墨水,两边锋过纸后发涩,只要不按锋完全贴到纸上,大部分毛都悬于纸外,只有七八分之一在纸中时,纸的涩力可以把笔锋向中间聚,这就是勒。
勒的感觉,锥画沙的感觉,手中要用力,腕的下按与上悬都有在一口氣下注力。
意——动作&效果
⚠️先不要管太多的形,先按碑文的感觉去使力,待到力都能用好了,再去找形,找特色就容易了。多感觉上、下笔的联接关系,捉住笔按你的意念写,先别管外形象不象,看到什么,用看的感觉去写!(按:“意念、感覺”重要)
掌虚,指实,腕沉(紧中带活),写字要随意念调动,不要随笔写出的效果。按笔顺悟笔意成字形得心意(意在笔先的意),按意行笔字形自然出来,神也同时出来了。
现在的书法教材,为说明运笔方法,往往把运笔的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的环节而人为的割裂开来,学者按照分解动作练习,失去了连贯性,变成了机械性,要明白写字的过程是连贯的,畅通的,活泼的,是一气呵成的。
⚠️学者按照字帖的样子描着写,注意力放在了写的效果上面,这样写有问题。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上,动作正确了,用意去写,反而会出更好的效果。
墨
入(下)笔顿挫提按要重,把笔毫铺开。墨要多,重按才能注入纸中,才能做到调锋的動作做对头,形成虹吸的作用。
按:“壓轉”使鋒鍔順過
意到笔不到,是指动作到位了,而墨尚未注入,形成了意到笔不到的效果。
加强书外功的修炼。要学做人。人品要端正,心胸一定要开阔,豁达,幽默,还有个人的主见,不可人云亦云,不可太拘谨,这与人的气质个性有关,但可以慢慢变化,要有天下唯我的气概,当然做人要谦虚。要多看古典诗歌、音乐、现代美学方面的书,古典诗歌可以培养一种浪漫的情怀,培养一种抒情的东西,抒情的东西是灵魂,是不可能装成、制造成的。
在创作时,古人的诗文与书者的心灵交汇,体现到纸上,可以体会到情感的变化。
读古人名帖,要与所写诗文相联系,不要只看到形的东西,这样就高了一层。
对于技法的锤炼,很重要。但不能唯古人,唯技法,这样写出的东西只有古人外在的“壳”,没有现代人的意识。学古人无论怎么学,也达不到那种高度,如演员演伟人,动作再漂亮,也难以达到伟人那种神韵和气质。
学习现代美学是要了解审美的趋势、走向,笔墨要当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