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一画就“俗”?原因在于你不会“骨法用笔”
【摘要】: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青绿山水画,大家估计都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画就俗,很难画得高雅。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你不会“骨法用笔”。本文对此作一简单探讨,欢迎诸方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山水画;青绿山水画;骨法用笔;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何为青绿山水画?
所谓的 “青绿山水画”,是相对水墨山水画而言的,说中国山水画的一种。以石青、石绿作为主色,这种颜色是矿物质颜料,相对植物性颜料来说,具有覆盖性特点,植物性颜料是透明色,能看到底色。青绿山水画,一般来说,勾多皴少,着色浓重,有较强装饰性。
大家或许都看过当代的许多彩墨山水画,可以说是青绿山水画的变种。只不过这种彩墨山水画,能画得高雅的不多,大部分的彩墨山水画非常低俗,毫无内涵,只能忽悠外行人。
当代许多画彩墨或青绿山水画的人士,往往走入一个误区,他们往往会认同“笔墨不足,颜色来补”这句话。彩墨或青绿山水恰恰最需要笔墨功夫的,需要线条立骨,否则整幅画就会软趴趴,无精气神。古今青绿山水大家就是如此,如李思训父子、赵伯驹、王希孟、文征明等人的作品无不如此。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二、什么是骨法用笔,对绘画作品的影响有多大?
何为“骨法用笔”?古人推崇的“骨法用笔”, 最早是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之一,说衡量一幅作品的核心标准之一,只有具有“骨法用笔”的作品,方可产生真正的“气韵生动”。可见,骨法用笔,对绘画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历代山水大家所给出的解释不一,让后人如云里雾里,很难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其实真正的“骨法用笔”,主要是看其笔墨线条的质量,笔墨线条质量的高低有三个考察指标。
第一是看其笔力是否刚健雄强;
第二是看其笔墨线条是否圆润厚实;
第三是看其用笔是否具有符合心律的节奏。
真正具有“骨法用笔”的绘画作品,首先,笔力一定是刚健雄强的,诸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容膝斋图》、黄宾虹的《黄山汤口图》等等,无一不是笔力雄强刚健的。真正具有“骨法用笔”的绘画作品,笔墨线条自然具有圆润厚实的特征,历代传世经典山水画,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笔墨线条,都显得非常圆润厚实,看起来精气神十足。最后,还要看其用笔的节奏是否符合人体符合心律跳动,换句话说,就是用笔有没有各种抑扬顿挫、浓淡疏密、轻重缓急等阴阳变化,并且其变化节奏是否符合人体心律跳动。历代山水大家的作品,他们的用笔都是随心所“运”,完全符合人体的心律节奏,让人品读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回味无穷。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局部01
三、古人所画的青绿山水画为何显得非常高雅耐看,原因在于他们深谙“骨法用笔”之道。
历览古人青绿山水画,没有哪一位不善于“骨法用笔”的,这里谈谈王希孟是如何骨法用笔的,或许能带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一幅非常典型的青绿山水画,所描绘的物象严谨细致,哪怕一颗小树的用笔,都是非常到位的,非常耐看,并且越看越有味道,令人犹在画中游。其精湛的画技,令人叹为观止,自叹不如。
王希孟虽然采用大面积的石青、石绿罩染,但并没有显得俗气低劣。为何当代人,一旦使用大面积的颜色渲染之后,就显得如此的不堪入目,非常难看。
千里江山局部平远02
经过仔细品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你会发现,王希孟的用笔用色几乎做到了极致,特别是用笔,真正做到了古人一再强调的“骨法用笔”。
你看他的山石和林木轮廓线条,是如此的刚健雄强、圆润厚实、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符合人体心律节奏的变化。因此,《千里江山图》虽然使用了大量的青绿颜色,但色不碍墨。也就是说颜色并没有把笔墨线条的用笔气势和气韵遮掩掉,反而更能突出“千里江山”的磅礴气势,非常耐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尾蔡京题跋
二、结语。
总而言之,青绿山水画不容易画得高雅,很多时候,就会一画就俗。因此,很多山水画的人士不敢轻易尝试青绿山水画。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骨法用笔的这一关过不了,一旦你真正掌握了骨法用笔,其实把青绿山水画画得高雅耐看,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