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卿相”柳永,真的只会寻花问柳吗?苏轼和李清照这样说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 ◆ ◆

来源 | 柳永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北宋仁宗朝,知名才子柳三变在科举中落第,悲伤落寞之余,他写下一首《鹤冲天》,词中有句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很快这首词就成了落第秀才之间传唱的流行歌曲。又一次科举开始了,好巧不巧仁宗皇帝看到了柳三变的试卷,当时就提笔批到:“丫不是要浅斟低唱吗,要什么鬼浮名?”这不,皇帝下达了最高命令,彻底堵死了柳三变的晋升之路,自此往后,他便以“奉旨填词”自嘲,以“白衣卿相”自居,整天沉迷于花街柳巷,和漂亮的小姐姐们度过了一生。

01

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在家行七,故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七公子在当时,绝对是顶流级别的明星了,时人有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没有自来水的宋朝,皇帝老子也得喝井水,这说明了柳永词的国民度之高。但你也知道,词这种文学体,天生就低了一等,而柳永又爱好音乐,喜欢填词,还酷爱为乐工歌妓填词,这一来,柳永就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认为他品格低、搞三俗。

02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李清照大人就曾批评说:

“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但是李清照嘛,你懂的,千古第一才女,北宋文坛没被她批评过的人,不是因为好,只是因为不够资格。而柳永的词,也确实如李清照所讲,音律协调,词句世俗。这是生活环境和浪漫天性决定的,你不能说天天在小姐姐的温柔乡里高呼报国,这不公平,但是能把“抱妞”写出水平、写出风格,不也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吗?

柳永一生,成也填词,败也填词,因此细数历史上所有词人,也唯有柳永,将填词与生命结合地如此紧密。可以说,读完柳永的词,就读懂了柳永的一生。笔者才疏学浅,自然没有读完柳永之词,也就读不懂柳永的一生。只能羡慕他的才气,以及环绕在身边的小姐姐。但是,柳永真的只会莺莺燕燕,寻花问柳吗?

03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你看这首词,上片写秋景,在古代文学中,除了刘禹锡等特例,只要提到“秋”,基本可以闭着眼睛与“悲”划等号,这首词也是一样,你看这些用词,潇潇暮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红衰翠减,无一不使人眼前浮现萧条之景,无一不使人萌发生命落空之感。

但这些词并不是一味堆砌,柳永词有结构、重章法,你看“潇潇”、“苒苒”这类叠词,再看“清秋”、“冷落”等双声词,在音律上就给人极强烈的紧迫感,一声又一声传入耳中,景物从眼前一一闪过,你虽然应接不暇,却不觉得杂乱无章。

柳七公子用他的章法、音律,在秋天的肃杀之景中,蕴含着他的感情,任你毫无文学细胞,对古诗词一窍不通,只要捎带感情诵读出这几句词,不自禁地就会产生代入感。如果你恰好对柳永、对古代文人的“怀才不遇”有所了解,再读这首词,就会感受到其中那种有志难酬、生命落空的悲凉感。

再看下片,按照填词的套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不,柳七公子开始抒发儿女柔情了,“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敢登高望远,怕引起思想之苦,常年在外漂泊,爱人就在远方,却不敢回去相见,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时光苒苒,追求蜗角功名,却一事无成。

他不是不想当官,进入朝廷,像欧阳修、晏殊那样,像范仲淹那样,可是他实现不了,即使当官也不过是屯田郎,离朝廷中心十万八千里,他被词误了前途。“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凭栏凝愁,远方那个心爱的女人,也每天在妆楼上凝望,每次看到有船停靠,都以为是我回家了,每次都换来失望。

李清照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柳永这首词,不但有异地相思之情,还有秋天肃杀之景,有志向难抒之愁,有生命落空之感。

这就是柳永,柳七公子。

04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在柳永之前,对五代至宋词作影响最大的是《花间集》,花间派也写爱情,但花间派的爱情太诗意,那本来就是士大夫作词,交给歌姬小姐姐吟唱的,让女人唱爱情,自然要以女人的口吻填词,而柳永的爱情,是现实的,他写到的每一个女人,都是活生生的,是真实存在的,就在他身边,所以柳永常常是以男人的口吻来写爱情、写女人。

伤春悲秋啊,柳永的伤春悲秋,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个人真实感受,用现在话来说,就更接地气了,所以才会“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至于词中那所谓淫靡之风,看看苏东坡怎么评价就知道了: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就说柳永之词虽有艳俗之处,但并非俗到没边儿了,像《八声甘州》这几句,足可以和唐朝人的诗句比肩,这评价有几个人配得上,更何况是从苏大学士口中说出来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柳七公子的词,不仅音律协调,非常注重结构章法,虽作词,却近于唐诗的意境,这就非常难得了,更难的是,他是填慢词、谱新调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不仅有能填词,还能创新,对北宋词有开拓之功。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