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懂得一个“恕”字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懂得一个“恕”字。所谓“恕”,就是宽恕、饶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恕”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中,那些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也都能做到一个“恕”字。
三国时期,袁绍率兵进攻曹操,令才子陈琳写了篇讨曹檄文。陈琳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通,还连及曹操的父亲、祖父,曹操当时气得是浑身冒汗。不久袁绍兵败,陈琳被俘。这本是个解恨的机会,但曹操却捐弃前嫌,重用陈琳。还有唐代的骆宾王,起草《讨武明檄》,骂武则天祸国殃民。武则天看了,却觉得其文采飞扬,反而埋怨宰相遗漏了这样优秀的人才。曹操和武则天都是有大格局的天下雄才,他们成功的一个要诀就是得人,而他们得人的一个要诀,就是个“恕”字,能恕人之过。
西汉末年,刘秀与王郎对阵。刘秀势弱,其部下有不少人暗中向王郎写投靠信,并毁谤刘秀。后刘秀攻破邯郸,杀王郎,缴获不少文书,得其部属私通王郎的信件有数十件。刘秀看也不看,召集众将当众焚烧,并说大家可以自此安心。在这里,刘秀同样是以一个“恕”字稳定了队伍,消除了大家的不安。
春秋时期,楚庄王举行宴会时,风吹烛灭,黑暗中有人趁酒意调戏楚庄王的爱妃,不料被折断帽缨。楚庄王听爱妃诉情,却不动声色,说“今天高兴,我们要一醉方休。谁的帽缨没折断,谁就没尽兴,我会处罚他的。”结果所有人都折断帽缨,然后才再次点烛,大家畅快痛饮,一场风波遮掩了过去。后来楚国攻打郑国,有一名武将特别勇猛,鼓舞起全军士气,一举致胜。这位猛将就是当初折缨之人,他是要以勇报德,回报楚庄王的宽恕之德。
春秋时期,夷射是齐王近臣,一次参加宫中宴席,酒后歇息,一门卒向他讨酒喝。夷射十分鄙夷,怒喝门卒不识相。正好天下雨,宫门前有积水,第二天齐王见此以为有人便溺,就生气地问是谁干的"?门卒借机报复,说道:“昨晚曾看到大臣夷射站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他做的。”结果,夷射以欺君之罪被处死。可见,尖刻待人会招祸。
相比之下,明代苏州当铺尤掌柜则是以“恕”字避祸。一日,一老者无钱却硬要赎当,伙计就和老者争吵。尤掌柜赶来息事宁人,连向老者赔不是。后来才知晓,这老者负债累累走投无路,就预先喝了毒药,到当铺寻事讹钱的。由于尤掌柜的一味忍让,化灾祸于无形。
唐将郭子仪平安史之乱,联合回纥,破吐蕃,平叛乱,功勋卓著,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王,号“尚父”,其子郭暧与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结亲,可谓荣宠至极。一日,小俩口吵架,郭暧骂公主: “你倚仗你爹是皇上是不是?要知道,我爹是懒得做皇上,否则,那有你爹的份。”公主于是告御状。唐代宗却没有生气,反而对她说郭暧说的是实情,没有郭子仪的保驾,大唐的天下早亡了,命公主回家,与郭暧和好。郭子仪也听说了此事,赶忙让人绑着郭暧,向代宗去赔罪,代宗却安慰他说: “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俩口私房话拿不上台面。”代宗要是认真起来,郭暧所说的话就是“犯上欺君”之罪,要斩头的。所以代宗只命小俩口和好了事,化解了与勋臣一段纠葛。代宗在这里,同样是以“恕”字化解了一场可大可小的冲突。
上面举了这么多历史事例,相信大家不能看出,“恕”字有多么的重要,如果你也想做一个有大格局的人,那么,一定要悟透这个“恕”字,注意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品德和修养。对此,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