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人之心

有个罪犯,挟持了一个男孩。刚要灭口,男孩哭求:“你别杀我,我是独生子,要是死了,我爸妈还有爷爷奶奶以后怎么办啊?你也有妈妈,你如果就这么死了,你妈妈回来找不到你,她会怎么样啊?”

罪犯哭道:“我妈才不管我死活呢!我在与不在,他们都不管我!”

没想到,男孩说了这么一句话:“那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嫌弃我,你把我认作干儿子,等你老了,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

罪犯最后把男孩放了,这是2003年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件。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说,她后来接触过这个男孩,小孩天性善良,有一颗“利他之心”。

关键时刻,利他之心能救命。当然,这是一个极端案例。实际上,宇宙间的一条真理是:怀有利他之心,最终会走向利好,让自己受益。

1、利他之心具体指什么?

按理说,向好向善、助人为乐的心,可以说人人都有,从小父母和老师就这么教育我们,现在还拿出来说,有什么新鲜的呢?

实际上,拥有是一回事,而把它当成信念乃至信仰是另一回事。

一个人,遇事偶尔发善心、帮助人,和把为他人着想作为信念信仰,事事都为他人尽力,是不一样的;

一个企业也是一样,偶尔地发发福利、安抚员工,和把追求全体员工的幸福作为企业信条,更是不一样的,后者必然发展更为长久。

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时候牺牲自我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这样的心,用佛教的语言,就叫“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说:不管想做成什么事,不管面对怎样的命运,只要我们活着,目标就应该是培育一颗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努力的善良之心。

2、为什么要有利他之心?

宇宙间的一个法则是:如果动机是善意的,事情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动机是利己的,或者邪恶的,那么不管多么努力,事情都无法顺利推进。

一个人,首先要为身边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企业,首先要为客户为员工的利益着想,最终,才会让自己受益。

稻盛和夫重建日航时,其中重要的一步,是实施为期一个月的领导者教育。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公司都处在这么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了,还不紧不慢地开什么教育学习会啊!这不耽误事儿么!

稻盛和夫在会上讲的,不是管理方法,也不是技巧手段,主要就是他的这套“利他之心”“感谢之心”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他觉得,虽然大家似乎对这些道理都懂,但根本没掌握、更没能实践,而这才是招致公司破产的元凶。

说不清具体什么时候,员工的心灵果然起了变化。他们开始主动做出对客户好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是手册上没有的、也没有任何指令指示他们这么做。他们开始主动思考、自发行动“现在该为客人做什么”这件事。员工有了利他之心,企业就有了灵魂,又活过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