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记丨能力、魄力与定力
文丨杨德振
与一个刚退下来的某组织部部长吃饭闲聊,谈到一个人的能力与魄力时,我忍不住针对社会上和一些机关单位、企业里一些既有能力、又有魄力的人为什么总是“出事”的问题,向他求解。按说,一个人能力很强、干事又有魄力,仕途上应该是顺风顺水、一路平安向前才是,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而且还是被自己亲手“废掉的”?!再说,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来讲,时下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发挥中流砥柱和率先垂范的作用,为什么这样的优秀人才最后到达一定的级别或取得一定的辉煌成就后,往往“出事”、“栽跟头”,不是被抓,就是被纪律处分、免职下台......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一个“人性短板”或“个体病因”在起某种推波助澜作用,造成了这个普遍现象的出现?!如果有,又是什么“短板”和“病因”?!我希望这个组织部长凭着多年的识人、用人、选拔干部的敏锐性和职业经验,解答我的迷津和疑惑。
组织部长端起茶杯,品呷了一口茶,慢条斯里的说:“能力和魄力是干事业的基本素质和作风素养,是干好工作的基本前提;但仅有这两样‘力’还不行,容易摇摆不定,忽上忽下,还必须得有一个‘力’来支撑固化,形成‘三力’鼎足,才能稳当的履好职或成就自己的职业愿景和事业宏图。”我又问:“那是什么‘力’呢?”局长说:“你猜猜?”我说:“恒力、毅力、努力、韧力、人格魅力、执行力、亲和力、决策力......”组织部长摇摇头,说:“都不是,你说的这些‘力’,大部分是能力的范畴和行动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一种比较优势和可用资源;”沉吟片刻后,部长又说:“抛开这些,我觉得一个很有能力、又有魄力的人,还同时应该具备相当深厚的定力才行,这样才能匹配;这‘三力’就像一架马车上的三匹马,三匹马平衡用劲的朝前奔跑,谁也不偷懒和取巧,这样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假如其中一匹马用劲,另外两匹马不用劲,这样就容易侧翻,三匹马都不用力,整台车子便跑不起来......”部长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认真思考和仔细琢磨,觉得有必要撰文出来,与读者探讨一番。
一个人的能力是从书本知识、所学专业和实践工作可以获得的,魄力是一种工作态度和行动作风写照,在实践中也是可以逐渐强化和提升的;惟独“定力”,要在能力获得和魄力具备后由自己去寻找和“滋养”的。如果没有能力和魄力,老老实实地按步就班、按流程操作办事,也就不需要“定力”来作“稳压器”或“压舱石”的功能,恰恰是一个人能力很强、魄力和干劲都很大时,需要“定力”来“掌舵”定向和“撑腰”维稳,并用“定力”时时提醒自己,能力要用在正道或正途上,魄力要用在谋公上,而不是谋私上;所以,一个人“定力”的大小,是针对能力、魄力大小而言的,三者呈正向比例才是最佳的组合,才能发挥人的最大边际效用。
所谓“定力”,简言之,就是一个人在繁杂事务中或纷扰的物质世界里所保持的那一份清醒而坚定的意志和隐形力量,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被世俗迷心、不被红尘遮眼、不被物质羁绊,不被功利缠身,拥有超然脱俗、冰清玉洁、独善其身的那份淡定从容的气韵和人性张力。在任何时候或任何位置上,这份“定力”一直坚持和秉承下来,才能避开一个又一个的“糖衣炮弹”袭击,才能躲开一个又一个人为“陷阱”的戕害,才能绕开一个又一个“雷区”的意外......如果没有这份“定力”,能力越强、魄力越大的人,成为别人专心拉拢和重点攻击的目标可能性也就越大越狠。这是时下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和高级干部“出事”的“引线”,大部分人难逃“定力”不够的“雷区”,继而彻底忘记了初心和使命,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可悲的“潜规则”里的“触雷者”、“碰高压线的人”。
要想拥有和保持“定力”,我觉得,不外乎:一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高度地清醒和自律,敬畏法规法纪,筑起拒腐防变的高地;二是在个人能力、魄力上来后,“定力”迅速跟进,并保证不缩水、不松驰,千万不要自以为“很了不起”,无所不能,骄狂日甚,甚至以“功臣”自居自诩,觉得“应该奢靡享受”,“歇一歇”理所当然,放弃自律自觉,追求奢华享乐,躺在功劳簿上与组织讨价还价,甚至变本加厉,伸手要官要权,或暗中利用职权,谋私敛财,收受贿赂,这样“定力”不存,“定力”荒废,“能力”与“魄力”必将反过来成为伤害自己的“利器”;三是“定力”的精神属性占主导性地位,一个人要想“定力”不移和不下滑,精神的追求与信念的坚守应恒定不变,不要被物质上的短暂功利目的所俘获,搅乱了心神和人生前程。
总之,无论在事业哪个阶段,提升能力、展现魄力、保持定力,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理想、取得辉煌人生成就不可或缺的三样宝贵资源,相互关联齿合,不要顾此失彼才好。
2020年10月28日于广州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