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思路结构分析(附19、20沪上中考真题)

语文知识~人人共享~
~知识梳理~
一般来说,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和转折关系。从外部的语言标志入手,是分析段落组合结构关系的简捷途径。比如:“然后、接着”等词标志着承接关系;“而且、况且”等词标志着递进关系;“因此、由此看来”等词标志着因果关系;“但、可是、然而”等词标志着转折关系;“只有这样、这样”等词标志着条件关系;“意思是说、具体地说”等词标志总分关系。
1、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①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语包括:
a、衔接上下文的,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b、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c、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②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2、注意语句间组合关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
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但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①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②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
③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
④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
⑤结构特点分段法:注意文体的结构特点、方式。
4、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
注意文中的交代照应。一种是文题照应;一种是文章的首尾照应。照应能使文章结构清晰,同时对表达主旨有强化作用。
~例题汇总~

(一)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2020中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①无边丝雨,飘飘洒洒,连绵山脉笼罩在雨雾中,那天,是我来这所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的第一天。

②来之前我曾想,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或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信心,甚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③不过在一展抱负之前,我得先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下雨导致了停电,小学里没有现成的床,幸亏我准备了睡袋。厨房里生锈的地锅满是污垢,第二天光刷锅我仿佛就刷了一个世纪。更令人头疼的是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盛水的桶,桶里的水仅够洗漱、要是想做饭、洗澡,就得去校外打井水。

④每天放学后,送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我会顺便家访。没想到,孩子们的上学之路道阻且艰,尽管政府已经把山路修得很平整,但很多孩子更愿意走林间小路,因为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穿行在树丛中的羊肠小路上,我明显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⑤孩子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奇特的事情,比如山林的深处有野鹿、银狐,比如曾经有孩子上学途中从高高的山坡上滚下去,居然没有受伤……那些离奇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天地中的人们充满灵性和浪漫的生命元素。

⑥这种浪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是昙花一现。当我亲眼看孩子们闷着头大口吃着缺油少荤的单调午餐时,我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孩子们对我播放的有些纪录片提不起兴致。的确,面对这些小小年纪就艰辛生活着的孩子,我没有资格要求他们去关心遥不可及的远方和素不相识的人们。但我能做些什么?

⑦支教的最后一天,为了给我送行,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画黑板画、贴气球、布置教室。他们的欢笑声像高原洁净的空气一般清新怡人,节目是孩子们提前好几天排练的,每表演完一个,我都拼命鼓掌。

⑧欢送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孩子们悄悄出去了。起初我没有在意,后来发现教室里人越来越少,门外响起呜呜哭声——整个走廊里都是蹲在地上哭的孩子。我手足无措,不知道先去安慰哪一个。我不忍心面对他们,转身回到教室,然而黑板上的字又一次刺痛了我,我疯狂地擦着满满一黑板孩子们写给我的话——“别走!留下来!”“留下来!别走!”任凭泪水恣意流淌。我真的太为难了!

⑨傍晚,坐在回程的高铁上,一位妈妈在给孩子指着远处美丽的红霞,孩子笑着;旁边坐着的是被山区孩子触动了的我,远方生活着的是通过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山区的孩子们。

⑩流年笑掷,未来可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8.下面对第①段环境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点明“我”前去支教的时节是春季。

B.交代“我”去支教的地点是偏远山区。

C.为文章第③段停电情况的出现做了铺垫。

D.烘托了“我”对支教工作的恐惧心理。

19.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2分)

20.阅读第④—⑥,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孩子们⑶                       ,⑷                    的性格。

21.第⑧段中说“我真的太为难了”,是因为                  ,                (4分)

22.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含义。(5分)

18.(3分) D

19.(2分)突出刷锅时间长,体现支教生活的艰难

20.(6分)

⑴孩子们上学之路道阻且艰(2分)

⑵孩子们的午餐缺油少荤,十分单调(2分)

⑶  ⑷坚忍、纯朴、乐观  (写出任意两点,2分)

21.(4分)“我”看到孩子们伤心,不知如何安慰   “我”舍不得孩子们,但不得不离开

22.(5分)

评分说明:点明“念念不忘”的对象;揭示“必有回响”的两层含义。

【答案示例】“我”对孩子们念念不忘(孩子们对“我”念念不忘)。支教会激发孩子们探索外界的兴趣,这是孩子们对“我”的回响。支教也促使“我”持续地关注孩子们,这是“我”对他们的回响。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2分)  2019中考

你妈喊你起床啦

刘标标第一次意识到起床是场战争,是在小学一年级。

“刘标标!起床啦!”妈妈对着他喊。
刘标标睁了睁眼,又闭上了。妈妈又叫了几遍,还是没用,只能给睡梦中的儿子穿上衣服。刘标标忽然感觉身上很痒,终于忍不住彻底睁开了眼,大声说:“我不想起床!”
“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明显在嗓门上占据优势。

刘标标被吓住了,乖乖起来穿衣服。妈妈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出去。刘标标假模假样地动了几下,看见妈妈出了他的卧室,连忙后仰,一头倒在枕头上,再次进入甜美的梦乡。“刘标标! 你是不是想挨揍!”妈妈把饭端到桌子上,暗暗纳闷为啥穿个衣服要这么久, 然后就发现刘标标穿着衣服倒在了床上。

“我真的不想起床啊!”

“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抓住刘标标的手就往上拉。

“我!不!”刘标标抗争着,身子用力后仰。忽然,他大哭起来。

“起个床,跟打仗似的。”妈妈感慨道。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战斗愈加激烈。

“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不行,我看着你穿。”

“穿完了, 你去做饭吧。”“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

“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别想再睡回笼觉,抓紧去上学。”

“妈,今天星期六不用去上学。”

“不会吧?”妈妈疑惑地查看日历,却看见刘标标疯了似的冲着床跑过去。

“刘!标!标! ”

在尝试了“欺骗老妈教师节放假”“召唤奶奶前来助阵”等一系列战术之后,刘标标发现自已依旧每次都落败。

刘标标决定第二天尝试新办法。

“刘标标,起床啦!”

刘标标果断睁开眼,皱眉道:“妈,我肚子…”然后抱着肚子开始表演。

“哟? 跟谁学的这一招?”

刘标标继续卖力表演。

渐渐地,妈妈开始着急了。“真疼吗?”她摸摸刘标标的肚子。刘标标不说话,痛苦地点了点头。

“那去医院吧。”妈妈叹口气,“早上的排骨面白做了,估计这个星期只能吃小米稀饭....”

刘标标忽然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妈”,刘标标活力四射道,“我没事了!”

那天之后,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策:   。

“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

“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

“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

刘标标每天早上闻着香味醒来,还没等人叫就乖乖坐在饭桌前。妈妈对自己的厨艺很是得意。

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妈妈发现儿子起得越来越早,甚至超过了自己起床的时间。“妈,给我钱,我想去外面吃。”

“这星期都第几回了?”妈妈不满地说。“我在外面有事。”刘标标皱着眉头道。

“你能有什么事?”妈妈心头涌上一股无名火。

“你就别管了。”刘标标不耐烦道。

“大早上你俩吵什么啊……”刘标标他爸揉着眼睛从卧室里走出来。

“吃饭!”妈妈大吼,吓得刘标标他爸猛地立正。

“这……这是怎么了,孩子都那么大了……”刘标标他爸嘟囔道。

妈妈正要反驳,突然意识到刘标标已到了青春期,不再是小孩了……

刘标标四十岁那年,不用闹钟就能早起,还能做最喜欢吃的排骨面。他每天早晨叫女儿起床,“跟打仗似的”。

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

他突然哭了。

这场战争妈妈终于赢了。他每天都会早起,而她却再也不会早起。

从此,再也没有他和她的战争了。

18.“表演”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解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常规题目,有一个好处理,又确保不错的公式:“主体 怎么样了”。“表演”的主体:我;怎么样了:假装生病,故意装出肚子痛的样子。答案如划线部分。注意,不能只概括到假装生病!故意装出肚子痛的样子,是文章的具体内容,必须答上。


19.根据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3分)

解析:划线处的内容,要通过上下文概括。下文讲到“肉松三明治”“番茄酱配煎蛋”,是早餐,又是美食!“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明显是诱惑!答案出来了:美食早餐诱惑。

20.对文中画直线部分对话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儿子胡搅蛮缠,母亲大声呵斥。  B.儿子不断催促,母亲语带调侃。

C.儿子一再拖延,母亲步步紧逼。  D.儿子针锋相对,母亲束手无策。

解析:选C,

21.从语言表现力角度,简析本文标题的妙处。(6分)
(1)

(2)

解析:“你妈喊你起床啦”,就这几个字,怎样从语言表现力角度分析? 注意:是从语言角度,不是其它角度。“你”两个“你”,第二人称“你”,饱含期待和深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起床啦”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你妈喊你”,流行语,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任选两点即可,语言要准确、全面!    


22.文末画曲线的句子“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那个姑娘” 指“妈妈”,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6分)
                                                                                 

解析:“那个姑娘”指“妈妈”,“一个小孩”就是指“刘标标”。为什么称自己的妈妈为“那个姑娘”?“姑娘”是刘标标对妈妈美好形象的追忆,表达了他对妈妈的怀念之情,对儿时不理解母爱的悔恨,“也这么说过”,说的是“跟打仗似的”,这是作者对人生角色转换中对爱的传递和延续的领悟(这一点难度较大,但“人生角色转换”,学生应该能概括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