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震颤 /手抖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
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而病久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辨证气血不足,阴阳虚衰致颤,属本虚;肝阳、血瘀、痰热致颤,多属标实;临证中也见虚实夹杂,或标本虚实各有偏重。病初多以肝阳、痰热震颤表现为著,病久则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表现为多。
(二)辨标本。
其中风之内动为病之标;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为病之本。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实。然而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
二、治疗原则
(一)分虚实。
本病的初期阶段,本虚之象并不明显,主要见于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顾熄风通络。
(二)重视补益肝肾。
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肝肾不足常为颤证发病之本,临证中风、火、痰、瘀多在本虚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治疗本病时既要辨别标本虚实之偏重,确立与之相应的治则治法,还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三、证治分类
(一)风阳内动证
1、症状:
主症: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
兼症: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
2、证机概要: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生风,风阳侵扰筋脉。
3、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4、主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5、常用药:
天麻、钩藤、石决明、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
生怀地黄、生杭芍、玄参、龟版、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
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
茵陈、川楝子、麦芽、黄芩、山栀——疏肝、清热泻火;
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6、加减: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
(二)痰热风动证
1、症状:
主症: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
兼症: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粘,甚则口吐痰涎。
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证机概要: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3、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4、主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燥湿祛痰,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最宜。
5、常用药:
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
水牛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
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
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6、加减:
若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栝楼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识呆顿,加石菖蒲、远志。
(三)气血亏虚证
1、症状:
主症:头摇肢颤,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
兼症:心悸健忘,眩晕,纳呆。
舌脉: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2、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3、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4、主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5、常用药:
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陈皮、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
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
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
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6、加减: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四)髓海不足证
1、症状:
主症: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
兼症: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2、证机概要:髓海不足,肢体筋脉失养,神机失用。
3、治法:益肾填精补髓,育阴熄风。
4、主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重在益气、填补精髓,适用于肾精亏损,神机失用,肢体震颤伴有智能障碍者。后方增液滋阴熄风,用于热盛耗伤阴津,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5、常用药:
鹿角、龟版、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枸杞子、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滋补肝肾,滋阴养血润燥;
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
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6、加减:
若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
(五)阳气虚衰证
1、症状:
主症: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
兼症: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
舌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2、证机概要:阳气虚衰,筋脉失于温煦。
3、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4、主方:真武汤加味。本方主要补肾助阳,以温煦筋脉,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颤抖不止。
5、常用药:
附子、桂枝——补肾温阳,调和营卫,畅达血行;
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中健脾,祛痰除湿;
白芍、甘草——缓急止颤。
6、加减:
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筋脉瘛疭
瘈者.筋脉急而缩. 疭者.筋脉缓而伸.或伸或缩.动摇不止.(纲目)瘈属肝经风热血燥.或肝火妄动耗血.疭属肝经血气不足.或肝火汗多亡血.以致手足抽搐不已.(立斋)所谓血枯木旺而生风也.
瘈疭:一般指 瘛疭。瘛疭读音chì zòng,解释为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症状。
筋脉瘛疭,证名。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见《妇人大全良方》。发作时筋脉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治宜四物汤加钩藤。
四物汤 治血虚.风中血脉.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挟瘀血.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煎服.
偏枯:又称为偏风,即肢体偏废、半身不能随意活动之证。属于《内经》风证的范畴,在诸多篇章中均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风论》、《素问·热论》、《素问·大奇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所指偏枯,不能等同于西医学的心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亦包括其他外在因素而致的脑或脊髓疾患所引起的半身不遂。
手抖:医学上称为震颤。它仅是一个症状,它是指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手抖主要表现为不随意的有节律性的颤动。
一、临床症状
手抖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性别不限。临床以进行性运动徐缓、震颤、为主要特征。患者多出现以头部震颤,手部震颤,手指内收震颤,做精细动作震颤加重,严重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二、病因病机
经不断的观察总结认为:震颤性麻痹多发于老年人,且病程缠绵难愈为其特点。人过中年,肝肾阴气自然衰减,若摄养不慎,极易造成肝肾阴虚,木失所养。肝木失养,疏泄失权,气机不畅,气滞久而血凝成瘀,或因气血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失运,血行迟缓,血滞而涩致瘀阻脉道,或肥胖之人,痰湿阻滞,气机运行不畅,滞而成瘀。以上各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血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颤动、也即中医 “久病人络”之理论。还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气亏虚为其本,瘀血阻络为其标。
治疗方法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治疗上可以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之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薏苡仁、丹参、葛根,当归,赤芍、川芎、厚朴,地龙、桃仁、红花、羌活、炙甘草,全蝎。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使气旺能推动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辅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地龙、全蝎祛风止痉,活血通络,为祛风之要药;厚朴味苦辛,性温,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可升可降;配薏苡仁健脾燥湿;羌活祛风湿,利关节;葛根解肌生津;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益气、活血、通络,兼以祛风除痰之功。
主治:手抖,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型,症见肢体颤动,屈伸不利,舌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涩。
四、体会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改善脑循环障碍,对脑、脊髓的损伤及对周围神经的损伤有修复作用;全蝎、厚朴、薏苡仁、葛根能使肌肉松弛而对抗痉挛。
通过对手抖的中西医病因病理的认识,针对本病的特点,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药理药化研究结果进行选方用药,组方合理,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门诊所经治的病例大多属中、晚期,见证以少阴、太阴为主。
“抖”病属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之一
病机:本气先虚,寒自内生;表邪误攻,内陷三阴。(太阳少阴同病)。
证候:水气(痰饮之类)为病(阴水)
方法: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
选方:真武汤原方。
分期论治:
初期:本气损伤不甚,出现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
先以变通真武汤
茯苓、白术、杭白芍、炮附片、生晒参捣、三石(龙牡磁石)、生山萸肉、生姜、以水1600ml,煮成600ml,2次分服。
加减法:
咳,(或微喘)加五味子、辽细辛、干姜
小便自利者,去茯苓
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
呕者,去附子,生姜加,呕止,(大约1剂的2/3)仍用附子。
上方所至诸症十去八九,本气渐复,扶正托透三阴伏邪:
麻黄(先,去上沫)炮附子、辽细辛、黑小豆、红枣、核桃、红参(另)、生姜、肾四味、
上窍不利,鼻塞不闻香臭,自闷聋,加辛夷、鹅不食草、九节菖蒲、麝香(首次冲)
此法要反复用之,直至伏邪全数透发于外。此期治法得当,可阻断病邪深入,逐渐康复。
中期,本气已伤:
1.救胃气,大桂附理中汤所至胃气来复
炮附片、干姜、越南桂(后)、砂仁米(后)、云苓、高丽参(另)、炒麦芽、藿香、佩兰、焦曲桂、炙甘草。
2.运气,固阳根,托透伏邪(复方大乌头汤)
黄芪、孙真人续命煮、生附子、川乌、黑小豆、防风、桂枝、赤芍、炙甘草、麻黄、干姜肾四味、止痉散(冲)(全蝎,川足)红参(另)、生姜、大枣、核桃、蜂蜜。
晚期,本气大伤,三阴冰洁。
1.亡阳端倪初现,大破格所至脱险
2.复方大乌头汤,生附子逐日渐加,暂定100为度,出现大的暝眩效应,放蜂蜜3两,开水冲服即止。
初、中、晚三期,培元固本散贯彻始终。
头三七、血琥珀、高丽参、血河车、黄毛茸、炮附片、清全虫、大蜈蚣、藏红花、越南桂、炙甘草、砂仁米
喘,加上沉香、冬虫草、川尖贝、蛤蚧尾
中医治手抖,有必要详细了解西医诊断之各期内脏损伤情势,以及做出针对性方案,“中西结合”仅此而已。其他辨证要领,要另起炉灶,独立辨证。
本病关键走太阴、少阴。顾护脾肾为要义:厥阴风木妄动,木克土,则但固太阴,本气旺自不受克,本气伤则风木无制。总的趋势是,火不生土,土不伏火,出现“风”证,及早用孙真人续命煮散,可标本兼顾。
历来中医辨证侧重肝肾,吾意当为脾肾。寒、湿、虚为本病之主因。中晚期重用生黄芪有卓效。少数病例用马钱子粉,可控制危化。本病少阴,太阴虚寒至极,若妄用滋水涵木,则反助湿伤阳,实助纣为虐。治本之要,切切不可弄错!
右侧手臂 头,震颤;颤抖麻痹,失眠,左侧腿时而麻木,胸部不适,偶有微疼痛,心脉虚,肺脉虚,时有痰涎,头晕。舌相正常。面色正常。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加味
桂枝20克,炒苍术15,莱菔子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30分钟),茯苓30克、橘红2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切、乌梅10克,枳实6克,竹茹10克,地龙10克,水蛭10克。
先煎煮生牡蛎30分钟许,其他药浸湿20分钟以上入煎锅。
第一煎30分钟许,取汁;第二煎25分钟许,取汤液。
合并汤液。1剂得350毫升许。
分2次温服,上午9点,下午3点,各服半剂量。
先买4剂,日服1剂。
忌口:服药期间,不喝茶,不吃萝卜。注意生冷油腻,少吃。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半夏150克、橘红150克、白茯苓90克、炙甘草45克。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7片、乌梅1枚,水煎服。现多改为汤剂:半夏9克、橘红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方中以半夏燥湿、降气、调中、利痰为主药;
气滞则生痰,故用橘红行气和中为辅药;
湿盛则生痰,故以茯苓利湿为佐药;
更以甘草和中健脾为使药,
加生姜之辛,以助陈、夏之利气化痰,加乌梅与甘草酸甘合化生阴,以防燥药之过燥。共成和中行气、化湿除痰之剂。
本方加黄连5克、栀子6克,名连栀二陈汤,可用于治疗胸膈中有热痰,令人呕吐,吐物味苦等症。
加砂仁5~6克、枳壳6~9克,名砂壳二陈汤,可用于痰盛气滞而胸腹胀满,功可行痰利气。
加炒枳实9克、瓜蒌20~30克、炒莱菔子9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名加味二陈汤,主用于食积痰盛。
加苍术6~9克、枳壳9克、片姜黄9克,主治痰气上攻、眼目肿胀,以及嗜酒之人手臂重痛麻木等症。二陈汤加胆南星9克、炒枳实9克,名导痰汤,功能燥湿豁疾,行气开郁,用于治疗顽痰胶固、头眩脘闷、呕恶少食、坐卧不安、痰盛晕厥等症。再加片姜黄9克、木香6~9克,用于治疗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沉重、手足疲软、乏力等症。再加木香6克、香附9克,用于治疗痰气结滞、胸脘满闷、咳逆上气等症。
二陈汤加枳实6克、竹茹6克,名温胆汤,功能清胆和胃,除烦止呕,主用于痰气互阻,久郁化火,火热扰心而虚烦眠服,或大病之后,胆虚气寒,疏泄不利而致的痰涎不化而胃胀少食、苔腻脘闷等症。
二陈汤加杏仁5克、白芥子3克,名六安煎,主治风寒咳嗽、痰多不易出、胸闷气滞等症。
二陈汤加炒枳实6克、竹茹6克、胆星9克、菖蒲6克、远志9克、党参6~9克(气实者可不加),名涤痰汤。功能化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之舌强不语、神蒙错乱、手足不遂等症。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气郁、痰结蒙蔽清窍发为失语之证。
举例如下:
何某某,男,40岁。因生气而两夜未睡,就诊前一天下午突然不能说话,自觉听力减退、头晕、头胀痛、胸闷、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诊断为痰迷清窍之证。治法豁痰开窍,处方:陈皮6克,半夏9克,茯苓12克,枳实9克,竹茹9克,菖蒲9克,郁金9克,胆星6克,生龙、牡各15克(先煎),3付。追访时说,取药回来,吃了1付即会说话,又服2付即痊愈。
沈绍功:燥湿祛痰法。
用于痰湿中阻,我讲的痰浊阻于中焦,加上肠胃证,它很简单,就用二陈汤。
方子组成:半夏、白茯苓、橘红、甘草,生姜、乌梅。方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里面内用半夏,现在不用半夏,把半夏改成炒苍术,炒苍术也燥,炒了以后燥性就降低了,祛痰了,二陈汤去半夏改成炒苍术,还要加莱菔子和生牡蛎。
筋脉瘛疭
瘈者.筋脉急而缩. 疭者.筋脉缓而伸.或伸或缩.动摇不止.(纲目)瘈属肝经风热血燥.或肝火妄动耗血.疭属肝经血气不足.或肝火汗多亡血.以致手足抽搐不已.(立斋)所谓血枯木旺而生风也.
瘈疭:一般指 瘛疭。瘛疭读音chì zòng,解释为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症状。
筋脉瘛疭,证名。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见《妇人大全良方》。发作时筋脉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治宜四物汤加钩藤。
四物汤 治血虚.风中血脉.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挟瘀血.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煎服.
偏枯:又称为偏风,即肢体偏废、半身不能随意活动之证。属于《内经》风证的范畴,在诸多篇章中均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风论》、《素问·热论》、《素问·大奇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所指偏枯,不能等同于西医学的心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亦包括其他外在因素而致的脑或脊髓疾患所引起的半身不遂。
手抖:医学上称为震颤。它仅是一个症状,它是指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手抖主要表现为不随意的有节律性的颤动。
一、临床症状
手抖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性别不限。临床以进行性运动徐缓、震颤、为主要特征。患者多出现以头部震颤,手部震颤,手指内收震颤,做精细动作震颤加重,严重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二、病因病机
经不断的观察总结认为:震颤性麻痹多发于老年人,且病程缠绵难愈为其特点。人过中年,肝肾阴气自然衰减,若摄养不慎,极易造成肝肾阴虚,木失所养。肝木失养,疏泄失权,气机不畅,气滞久而血凝成瘀,或因气血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失运,血行迟缓,血滞而涩致瘀阻脉道,或肥胖之人,痰湿阻滞,气机运行不畅,滞而成瘀。以上各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血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颤动、也即中医 “久病人络”之理论。还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气亏虚为其本,瘀血阻络为其标。
治疗方法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治疗上可以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之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薏苡仁、丹参、葛根,当归,赤芍、川芎、厚朴,地龙、桃仁、红花、羌活、炙甘草,全蝎。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使气旺能推动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辅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地龙、全蝎祛风止痉,活血通络,为祛风之要药;厚朴味苦辛,性温,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可升可降;配薏苡仁健脾燥湿;羌活祛风湿,利关节;葛根解肌生津;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益气、活血、通络,兼以祛风除痰之功。
主治:手抖,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型,症见肢体颤动,屈伸不利,舌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涩。
四、体会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改善脑循环障碍,对脑、脊髓的损伤及对周围神经的损伤有修复作用;全蝎、厚朴、薏苡仁、葛根能使肌肉松弛而对抗痉挛。
通过对手抖的中西医病因病理的认识,针对本病的特点,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药理药化研究结果进行选方用药,组方合理,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门诊所经治的病例大多属中、晚期,见证以少阴、太阴为主。
“抖”病属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之一
病机:本气先虚,寒自内生;表邪误攻,内陷三阴。(太阳少阴同病)。
证候:水气(痰饮之类)为病(阴水)
方法: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
选方:真武汤原方。
分期论治:
初期:本气损伤不甚,出现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
先以变通真武汤
茯苓、白术、杭白芍、炮附片、生晒参捣、三石(龙牡磁石)、生山萸肉、生姜、以水1600ml,煮成600ml,2次分服。
加减法:
咳,(或微喘)加五味子、辽细辛、干姜
小便自利者,去茯苓
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
呕者,去附子,生姜加,呕止,(大约1剂的2/3)仍用附子。
上方所至诸症十去八九,本气渐复,扶正托透三阴伏邪:
麻黄(先,去上沫)炮附子、辽细辛、黑小豆、红枣、核桃、红参(另)、生姜、肾四味、
上窍不利,鼻塞不闻香臭,自闷聋,加辛夷、鹅不食草、九节菖蒲、麝香(首次冲)
此法要反复用之,直至伏邪全数透发于外。此期治法得当,可阻断病邪深入,逐渐康复。
中期,本气已伤:
1.救胃气,大桂附理中汤所至胃气来复
炮附片、干姜、越南桂(后)、砂仁米(后)、云苓、高丽参(另)、炒麦芽、藿香、佩兰、焦曲桂、炙甘草。
2.运气,固阳根,托透伏邪(复方大乌头汤)
黄芪、孙真人续命煮、生附子、川乌、黑小豆、防风、桂枝、赤芍、炙甘草、麻黄、干姜肾四味、止痉散(冲)(全蝎,川足)红参(另)、生姜、大枣、核桃、蜂蜜。
晚期,本气大伤,三阴冰洁。
1.亡阳端倪初现,大破格所至脱险
2.复方大乌头汤,生附子逐日渐加,暂定100为度,出现大的暝眩效应,放蜂蜜3两,开水冲服即止。
初、中、晚三期,培元固本散贯彻始终。
头三七、血琥珀、高丽参、血河车、黄毛茸、炮附片、清全虫、大蜈蚣、藏红花、越南桂、炙甘草、砂仁米
喘,加上沉香、冬虫草、川尖贝、蛤蚧尾
中医治手抖,有必要详细了解西医诊断之各期内脏损伤情势,以及做出针对性方案,“中西结合”仅此而已。其他辨证要领,要另起炉灶,独立辨证。
本病关键走太阴、少阴。顾护脾肾为要义:厥阴风木妄动,木克土,则但固太阴,本气旺自不受克,本气伤则风木无制。总的趋势是,火不生土,土不伏火,出现“风”证,及早用孙真人续命煮散,可标本兼顾。
历来中医辨证侧重肝肾,吾意当为脾肾。寒、湿、虚为本病之主因。中晚期重用生黄芪有卓效。少数病例用马钱子粉,可控制危化。本病少阴,太阴虚寒至极,若妄用滋水涵木,则反助湿伤阳,实助纣为虐。治本之要,切切不可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