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汗如雨,源于肝郁!一张方子,一段往事,验证中医科学性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灵枢》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问我,文老师,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我说,中医是不是科学,我说不清。因为我也不是科学家。

我只能说,中医的本质,是经验的积累。经验的形成,前提一定是事实的反复出现。而反复出现的事实,必然符合某种规律。符合规律的东西,往往也就有科学性。

我给你说个例子吧。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同学,和我探讨一个患者的病情。

什么病呢?汗症。这个人,腋下爱出汗,每天都得换衣服。哪怕是天不热的时候,饮食规律而清淡的时候,他也出汗。除了腋下之外,别的地方出汗不多。

我同学问我,这个事儿怎么办?

我听完以后,忽然想起什么。我说,患者脉象如何?

我同学说,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弦细脉,舌苔薄白。身体不发热,不呕恶,一切正常。

我又问,这个人是不是忧心忡忡的?

我同学白个白眼,说,肯定是啊。谁得了病还开开心心的?

我立刻就说,做好两件事儿就行,补肺益气,疏肝解郁。这样的病例,我曾经研究过。你等我,我明天把配伍发给你。

我说这个话,是有根据的。因为类似的案例,我确实遇上过。在哪里?在《长江医话》。《长江医话》是中国当代五部医话里头的一部,集中了很多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其中,第316页上,就有关于腋汗的治验心得。曾几何时,我认真研读并且抄录过。所以,我对此有印象。

我认为,我同学这个病人,和我从书本上看到的案例,如出一辙。

《长江医话》里所载的,也是一个男性,也是在饮食规律,身无其他异常的情况下,出现腋下多汗,而且脉象弦细。当时的医家,就以疏肝解郁之法为主,调治成功。

我小心翼翼地,把配伍发给我的同学。方见——

柴胡9克,青皮9克,沙参15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大枣3枚,甘草4.5克,薏苡仁15克,苍术9克,金樱子15克,桑白皮15克。

我说,你化裁一下,应该很快见效。

结果,不出我所料,患者药用5剂,腋下汗出的现象消失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特别兴奋。我对我同学讲,你看,这就是古人经典论述的正确性所在啊。老祖宗说得没错!

老祖宗,到底说什么了?来,你记住。

这就是《黄帝内经·灵枢》里头的话: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

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肝有问题,容易体现在两腋上。对此,我们现代人可能不好理解。但是在我眼中,这话是对的。

上头这个案例,就是证明。

你看,这个患者,脉象弦,这是肝郁的标准脉象。脉象细,说明有气虚,正气不足的一面。考虑到他多汗,而且没有其他问题,那就很自然地分析出病因病机了——一方面,正气不足,津液失敛,所以容易汗出。另一方面,肝郁气滞,邪气留于两胁,故而汗从腋下而出。这就造成了他腋汗如雨的问题啊。

所以说,我推荐给同学的配伍里,有柴胡和青皮疏肝理气,有党参、茯苓健脾益气。肝郁脾虚,必生水湿,故而有薏苡仁、苍术、桑白皮利水除湿。汗出过多,恐怕伤阴,所以用沙参补阴。最后,金樱子收摄敛汗。这就是基本意图啊。

从这个病例中,我可以感知到,古人所谓“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这话是万分正确的。中医的科学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

生活中,腋下爱出汗的人不少。这里头,绝大多数还是和气温,以及汗腺分泌等关系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的确和肝郁气虚有关系。据我的观察,有那么一部分人,偏偏就是脉象弦细,遇事多虑,或者愁郁满怀,自感压力较大。这类人,必须疏肝解郁。老祖宗的话,该听就得听。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我唠唠叨叨的这些话,能帮助一些人,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