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历史脉络梳理
声明:文章摘自中华艺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夏、商、西周(前2100—前770年)
自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是我国玉器工艺美术的成长期。李鉴宸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家所概括的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等观念,实际上滥觞于这一时期。
目前,夏代考古尚未取得明显成果。对夏代遗址,学术界看法尚不统一。从其前后玉器工艺美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可以窥其一斑。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表明,东部玉器与西部玉材正向中原地区靠拢。
商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发掘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这个遗址共四层,其一、二层属夏文化,三、四层属早商文化。出土的玉戈、玉刀、玉钺、玉圭、玉璋、玉瑷、玉柄形器等,制作精美,多由兵器、工具发展而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以郑州二里岗、湖北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为代表的商代中期。
商代晚期玉器以殷墟发掘出土者为代表。其先后共发掘出土了一千二百余件。最重要的墓葬是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共出土玉器七百五十五件,其中有不少和田玉,亦有岫岩玉以及其他地方玉。发掘者将其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等六类。李鉴宸先生认为器物的形制、图案、琢工、抛光比二里头、二里岗等早、中商文化遗址出土者有了明显的进步。如仿青铜彝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都是首次发现的精绝之品。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龟形玉人。玉人双手抚膝,跪坐;身穿交领长袍,下缘至足踝;腰束宽带;两肩饰有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面庞稍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似在演说或吟唱,表情和蔼生动。但它所表现的究竟是妇好的奴隶、臣仆,还是为其说唱的艺人,是近畿王室的贵族,还是方国的使臣,一时尚难确定。从其功能来说,是某种器物上的附饰,还是专供欣赏的弄器,现在也仍然无法判断。梳辫跪坐玉人,姿态与前者相似,但头顶中央梳一短辫下垂至脑后,面近方形;衣式图案也有别于前者。同样,其功能以及所表现的人物的身份都难以确定。玉裸体立人,一面似男性,面似女性,男像双手垂于腿前,女像双手置于腹上。男女像分别琢于一块玉的两面,不知作何用途。这件玉人,从其厚度来看似为立雕,但具体到两面的细部处理应属隐起雕法,也就是浮雕。这种两面雕像玉人与上述两件跪坐玉人迴然不同。此外,还有玉龙九件,包括起突者(立雕)三件,隐起者(浮雕)六件。其中卷尾玉龙呈墨绿色,立雕,头大,身细长而卷曲,双角大眼,张口露齿。此卷尾玉龙形制是首次发现的双角张口露齿立雕龙,较之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的玉龙更为完善。其他八件玉龙姿态各异,其共同特点则是身细长,作卷曲状,属蛇身龙体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是遥接赛沁塔拉玉龙的祖形而有所发展的。玉凤只出土一件,作侧身回首状。啄冠似鸡,短翅长尾,尾翎两颗,翎尖分歧;细部用阳线勾勒,琢工细膩,确是难得的一件精品。还有一件龙凤相叠的玉龙怪鸟,是罕见的复合型玉器,值得重视。发掘者认为颇似怪鸟负龙升天的画面,但其真正寓意似有待深入探讨。形象生动的动物玉雕,包括兽畜类、鸟禽类、鱼类、两栖类等。最精美的有玉象、玉虎,通身施以双钩阴线纹饰。其中鱼形玉刀,琢磨简练,形象逼真,装饰性很强。
殷墟后期俏色玉已经出现。河南安阳小屯北房子出土的玉鳖,以紫褐色玉皮作鳖甲,头、腹、足均为青白色。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俏色玉器。同出的石鳖,利用一块深灰色与肉红色相间的石料雕成,俏色处理更为成功。鳖的甲足及双目巧用深灰色表皮雕刻,用夹层中的肉红色刻成头颈及腹足,构思精妙,巧夺天工。俏色玉鳖与石鳖的同时出现,说明即使玉石分离并各自发展之后,两者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
商代玉器的出土以安阳殷墟为中心。此外,河北藁城台西村、四川广汉、湖南宁乡、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出土殷商玉器或相当殷商时代的玉器。但这些玉器的材质多未经鉴定,估计当属本地玉材。
从殷商墓葬或遗址出土的玉器,李鉴宸先生认为可以确定以下史实:
(一) 殷商王室成为当时玉器最大的生产中心,改变了原始社会末期玉器生产集中于东部的链条势态。殷商王室以纳贡、交换或掠夺等手段向各个方国取玉或征玉,于是和田玉、雍州玉、蓝田玉、夷玉、扬州玉、荆山之璞等源源不断地集中于殷都。和田玉进入殷王室,开辟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此时,殷王室肯定设有“玉府”之类的专治玉器的手工业作坊。1975年在小屯村北发现了小型玉器作坊,规模很小,可能是某奴隶主的玉作。各方国统治者也有着自己的玉作。如妇好墓出土了五件“卢方”的“习”进贡的玉戈,说明“卢”国统治者确有自己的玉作。此时王室玉器和大小方国的玉器,其工艺渊源也在东南及东北两地。如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继承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玉龙玦源于夏家店文化的龙形玦。至于玉璧、玉琮,则是上承东南的良渚文化。这时的新器型,是玉簋及动物形玉雕等。
(二)殷商玉器工艺经历了一次工具改革。从妇好墓出上的玉兽、玉禽以及玉簋等器的琢磨来看,若以高硬度的和田玉为材料,就非用砣具不可。而且砣具的硬度要更高,旋转速度要更快,碾玉用的金刚砂要有一定的纯度。离开这三个条件,则无法琢磨和田玉。这三个条件的变化,可能给砣具的构造带来改革,更加接近后世的碾玉工具。
(三)殷商玉器艺术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的特点。这一点与青铜工艺基本一致。一些立体的人物、兽禽玉雕,主要突出它们的头、目、齿等主要器官的特征,省略不重要的细部或只作象征性的表现,重要细部施用圆润婉转的阳线,装饰趣味极浓。这种表现手法,是殷商玉雕的主流。还有一种做工简略的类型,在平面或弧形面上,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加以约略的刻画,细部再以阴线刻饰,寥寥数笔,即表现得栩栩如生。妇好墓出土的玉鱼刀,即是这类玉器的典型代表。
西周王朝建立后,青铜工艺美术中的簋等彝器流行起来,其纹饰趋于抽象化、几何化、平面化。这一时期玉器的风格与青铜器的风格相吻合。
西周墓葬遗址多集中在陕豫地区,出土的玉器有戈、斧、钺、刀、圭、璋、璧、环、璜、玦、蝉、凤、鱼、虎、人物等。早期玉器与商末相似。西周初中期之交的宝鸡一墓地出土的玉器,表明西周玉器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
宝鸡出土玉器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强调对象的主要特征,如夸大鹿角。二是多为片状的平面体,立体玉器极少。三是造型单纯简练,细部装饰多余省略。四是用线遒劲流畅,生动自然,由双钩阴线或阳线转而为一面坡阴线或与一较细的阴线配合使用,有时也单独使用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出土的周代玉器质地一般不太好,很少有和田玉,大多是本地采集的彩石玉。但传世周玉中却有不少和田玉。
商、西周时期,我国的玉器由原始社会的彩石玉器时代逐渐进入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期,玉器制造业以王都为中心,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优势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对方圆玉器有着示范的价值。
声明:文章摘自中华艺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