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中:“书架”之内,建构戏剧舞台
初次走进长乐路398号,设计师吕永中称其“与人不太亲近,比较沉闷和封闭”。一瞬间,他脑海里冒出这样的想法:把隔阂去掉,把建筑“打开”,为街区的历史文脉找到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面对朵云书院·戏剧店,吕永中以“写意”的方式融进了童年纯真的回忆,融进了青年时代累积的阅读与视听经验,也融进了长久以来闪光的哲学思辨。最终,从设计上完成书店人文精神的塑造。
“打开”之后的朵云书院·戏剧店,是什么样子?12月24日将揭晓答案。
吕永中,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永中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半木品牌创始人兼设计总监
登台,在书店演一出戏
吕永中的设计字典里,戏剧是个形容词。围绕戏剧的本质,他畅想并建构人与书店新的关系。
“过去,戏剧倾向于台上演出、台下互动的观演关系,这是一种单向的传播和启蒙。现在,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戏剧性变化,戏剧指向新的可能。”
吕永中设计手稿
打开一本戏剧之书,如同揭开一场戏剧的帷幕。吕永中期望,朵云书院·戏剧店是一个大舞台,所有人都可以在此成为演员和观众,共同演绎一出戏。这出戏,不是莎翁的《哈姆雷特》,也不是老舍的《茶馆》,它没有剧本和编排,无主角与配角之分,更不限表演形式。它足够自由,足够好玩,也足够令人松弛,“你方唱罢我登场”,任人随性切换。
他为来者创造了一个可想象、可解构的空间,不设固定的探索动线,丰富的戏剧表达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于书店之中。
“你钻到里面,游走、寻觅,一个不经意落入某个地方,触碰到某个隐喻,或遇见一场冲突。场所本身的‘思维’好比我们阅读一本书的状态,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和路径进入一个戏剧世界。”
场景叙事与流动视野
从立项到竣工,朵云书院·戏剧店的设计与建造用了近两年。这期间,种种难题需要攻克。吕永中对书店原始建筑的探究和看待方式,也始终在流动。
他像古人一样,仰观俯察,依凭建筑本身复杂的结构,在设计时用戏剧化手法植入了诸多带有启发性的“叙事场景”。这些“场景”,触及阴与阳、虚与实、真与假、大与小、好与坏、冷与暖、刚与柔、有用与无用等终极命题的思考,也精确营造了时空的人文概念。
吕永中在书店施工现场
站在长乐路边,与朵云书院·戏剧店对视,一个大型的戏剧书架映入眼帘。吕永中试着将原建筑外立面剥离干净,仅保留“骨骼”,而后加以梳理,顺势而为,于顶端打造出三个圆拱型“露天舞台”。如果有人在“书架之上”表演,街区马路便成了观众。露台底下,排列着砖块堆叠的意象化的“书”。其他留白处,帷幕一开,人影绰绰。
进入书店,成排的舞台顶光,从层层叠叠的原始房梁定点投射下来。绕着复刻儿时记忆的“烟囱爬梯”游玩,向上,可抵达“火车”造型书架构筑的怀旧车站,工业时代的丝绒车厢内,或许会上演一场激烈的戏剧冲突。
向下,可穿过亦真亦幻,带点自我观照意味的镜面“水景”,通往“冰火两重天”与“神柱酒吧”的奇妙之境。楼梯旁,数个迷你角落“打开”书店各楼层转弯处,仿佛在墙壁之中“凿开”一方隐居的天地。
整个戏剧店,没有太多涂装,吕永中运用旧原木、钢板、镜子、烧结砖、U型玻璃等多种材料来体现空间的戏剧张力,构成多组“对话”。
至于,质朴的真与粉饰的美,哪个重要?吕永中说,“今天并不是要给出答案,没有答案最重要。”
人与书店的能量共振
吕永中设计过不少书房和书房家具,设计一家书店,则需要从思路的另一侧进入。
“书房是小家,相对纯粹;书店是大家,更为复杂多元。书房呈现的是,‘我就是这样的’;而书店传达的是,‘你觉得我是怎样的’。”
他并不强调书店设计“第一眼的震撼”,吕永中认为,每一次观看书店都应该是“发现和被发现”的过程。
“我期待整个空间能够引发探店者的好奇心,你可以不断寻找,隐约觉察自己走到了哪里,与书店产生有趣互动。同时,希望这里能激发一种深度交流的可能。比如,你在兰心大戏院看完戏之后,能不能来到书店,围绕戏剧主题与导演、演员和其他观众,进行一场紧凑、及时的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
虽然平台的搭建已经画上句点,但吕永中的目光将长久地聚焦于此地。
未来,他会继续观察读者和朵云书院·戏剧店的关系,留心他们对书店的解读,感知设计背后生长出来的“人与环境共振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