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髋,髋臼发育不良的另一个江湖
在我国髋关节骨关节炎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就是髋臼发育不良。
髋臼发育不良根据其初始的严重程度不同,出现异常症状的时间也不同,严重的生下来就发现头不在臼里,轻微的做超声筛查也看不出端倪,简直和新冠病毒一样流氓至极。
对于终末期的髋关节骨关节炎,医生常常会说一句话“保守治疗已经没有意义了,需要换关节”。
而对于早期发现的髋臼发育不良,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江湖——保髋领域。
保髋顾名思义,就是先做一个手术,来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推迟髋关节置换。
保髋领域比关节置换要纷繁复杂得多,各种手术百家争鸣,但原则是相通的,就是让股骨头老老实实的呆在髋臼里面。
今天给大家讲解一种经典且有效的保髋手术---髋臼周围截骨术。
髋臼周围截骨(Periacetabular Osteotomy),由瑞士伯尔尼大学骨科学部的Ganz教授在1988年首次发表文章介绍,因此也叫Bernese截骨,现普遍简称为PAO。
为什么要做这种手术呢,简言之就是臼没发育好,包不住股骨头,头总是有一部分在外面经受风吹日晒,能不出问题吗?
PAO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手术,在出问题之前,改变臼的位置,来荫蔽股骨头。
“头”覆盖的重要性
那符合什么情况可以做PAO呢?
首先得是髋臼发育不良,其次还没发展成关节炎,但是已经出现了疼痛的症状。
拿亡羊补牢的典故来比喻,就是这羊还没丢,咱们把圈修补好,狼暂时是进不来了,羊也能茁壮成长。
其人群适应范围总结如下(Matheney 2013):
我来给大家画个重点,谁更适合?
第一,年轻;
第二,头臼匹配,啥意思,就是不能一个圆凿一个方枘,这样的硬把它塞一起也不安生;
第三,还没退变,反映到自身感觉上就是活动度好。
当然适应症和禁忌症都是相对的,所以做PAO的决定一定是医生和患者自己共同商议的结果。
大家都不愿意做手术,即使做手术,也首选微创手术,但很遗憾,PAO虽然相对于关节置换属于保守治疗,但它可一点都不微创。
截骨两字让人一目了然,没错,得把骨头截断,将本来长歪的骨头给它旋转到合适的位置,这样一来,臼好,头也好。
接下来我们看一些示意图大致了解一下(模型图片来自John C. Clohisy 2006):
刀口的位置大约8-10cm(右图自Cecilia Pascual-Garrido 2017)
将图示中虚线部位截断,按照黑色箭头的方向进行三维旋转
从上面向截骨处打钉子
最后髋臼为股骨头增加了覆盖
手术前后的片子(图自Kjetil F Isaksen 2018)
手术做完多久能下地?
文献中提到,积极康复的话术后4-6小时可以下地,但通常不太可能,第一,骨盆附近血运丰富,手术出血量会稍多一些,所以手术后头两天可能稍有点虚。
手术后4周内下地,需要借助拐杖或者助行器,负重30%(脚尖点地的重量)。从这里我们也能知道,这个手术一般不会两侧一起做。
术后的床上锻炼应该严格遵守手术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情况,松解的肌肉范围也不一样,医生给告诉你什么时候能做主动屈髋和主动直腿抬高,自己切忌尝试。
上厕所的话最好有个高的如厕椅,以避免屈髋超过90°。
什么时候能开车呢?
需要在你能全负重,可以主动控制手术肢体的时候,一般需要在术后6-8周。
当然,做手术的不乏一些喜好运动的朋友,一般在术后3个月可以尝试慢跑和有碰撞的运动,但想回到没发病时的状态,需要循序渐进,至少得术后4个月。
还有个大家很关注的问题—能“保”多少年?
为什么标上引号,因为人不是机器,要复杂的多,何况车也没说一定能开多少年。
话不多说,直接上数据。
Ayumi Kaneuji在2015年报道显示,严格控制适应症行PAO手术 52人,平均随访23年,仅3人做了置换(5%)。
Yuji Yasunaga在2016年发表文章,数据显示没有骨关节炎表现的患者行PAO手术,20年后96%的人仍没有发展为骨关节炎。
Till Dominic Lerch在2017年发表文章,共统计63人,做PAO手术30年后,约三分之一的人效果功能良好,没有关节炎进展,也没有做关节置换。
总体看来,对于没有或轻微骨关节炎的手术效果还是很可观的。
相信读到现在,大家应该对髋臼周围截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最后想说,没有一模一样的疾病,也没有百试不爽的疗法,请大家放宽心态,谨慎思考,对号入座,合理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