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对二十八宿运用的启发

作者:lemonscent(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85544065/

今天看到卢央教授的一篇论文,里面提到《黄帝内经》中将太阳视运动与人体血脉卫气的流动、呼吸脉搏等联系起来: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又十分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之十分之六”。

意思是太阳一昼夜环行二十八宿一周,而血气一昼夜行人体五十周,则太阳每经过一星宿,血气行身1.8周;太阳每经过两星宿,血气行身3.6周。《内经》这里将二十八宿看成是等距的。

这就有意思了!视太阳运行一昼夜的轨迹就是黄道,《内经》这里其实等同于把二十八星宿直接安在了黄道上来运用,而安上了之后便不考虑各星宿在天赤道上实际的宽窄距度,而是直接把黄道一周平分为28等分!

这与古埃及常用的、根植于古巴比伦占星术的“行星时(planetary hours)”的用法理念不谋而合。

记得之前说过古巴比伦的占星术里有个叫迦勒底星序的概念(土、木、火、日、金、水、月,速度由慢到快)?由这概念推演出去可以得出七曜的这样一个排列顺序:日、月、火、水、木、金、土,被用来安在一周七天上,跟二十八宿星曜分野的排列顺序完全一样。行星时则是在一周七天的基础上,再细分到每一天由当天日出时起第一个小时,每个小时按迦勒底星序安上主管星曜。比如周日的主管星曜是日,那么周日日出的第一个小时则是金星主管,下一个小时是水星,然后是月亮,依次推出由当天日出到下一天日出前每小时的主管星曜。这个虽然没提到二十八宿,但实际上也是一个以一昼夜为基础,对黄道进行进一步细分、平分的概念。

现代来讲,要像中国古人那样依靠肉眼观察星曜经过某星宿来占卦已经比较困难(环境污染+灯火污染等)。所以如果我们统一用一张盘将十二宫和二十八宿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占星,是不是可以大胆尝试下《内经》里的星宿等距法?即:卯宫房宿,午宫星宿,酉宫昴宿,子宫虚宿,分为四分,每分再均分为七份,各安一个星宿。这样也特别方便计算。

当然,我这只是猜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内经》是为了方便阐述,给了个平均的概念。但又或许,因为二十八宿这个数字的设定是基于月亮相对恒星的周期为27.3天,所以二十八宿其实是把月亮的影响与太阳整合在一起,具体是哪个宿并不是最实质的,重要的是约等于28的这个周期。 毕竟,《内经》里明确提到人体血气的实虚变化与月相盈亏正向相关,所以上文以二十八宿来论人体血气行身似乎根本是在谈论月亮的周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