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篮的回忆

大白篮的回忆

作者│韩  今

初中的南外,我们开始上篮球课。体育老师姓詹,花白头发一丝不苟,据说当过某省队篮球教练。他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就是:参加体育活动,第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例如打篮球,最好穿高帮的篮球鞋,可以保护踝关节。
后来学校里男孩子就开始时兴穿“大白篮”了,一种高帮的白色篮球鞋,回力牌。我们班最早拥有大白篮的是体委大刘,1.78米的他是学校篮球队的中锋,在篮下如鱼得水,能左右旋转入球,是六十年代末期学校的绝对主力。
那时我们不仅佩服他的球技,也羡慕他那双漂亮的大白篮。不过大白篮价格不菲,单价12元,一般的同学买不起。打球时也就是穿一双解放鞋。
当年南外篮球队合影(后排左二为作者,左四为大刘,左五为南外后来的校长董正璟)
大刘对他的大白篮爱护倍加,平时是不怎么穿的,只有比赛时才登鞋入场,靠着纯熟的球艺和穿上厚底的大白篮增加的弹跳,博得同学们阵阵掌声。
高三那年我们去栖霞山学农劳动,在农村住了半个月。回来的时候,舍不得花几毛钱坐公交车,选择在路上搭便车。女同学搭车比较方便,男孩就不受欢迎了,往往选择爬车。看到有空厢的卡车开过来,几个人在路边阻拦,车速慢下来,后面人一拥而上,翻过箱板上车。
穿着漂亮大白篮的大刘领着我们几个球队的同学在路边候车。过去几辆满载的卡车,等了半天也没有合适的机会。终于来了一辆三卡,车厢是空的。大刘说我先上,你们再跟上!车子刚缓下来大刘一个助跑,矫健地一下扒上了三卡的后箱板。谁知就在我们要跟着上的时候,司机突然加快了车速。
这下可就危险了!三卡的厢不太高,大刘扒在车厢板上,腿只能弯着,一上来还能靠腹肌吸住,但车子越来越快,体力耗尽,两条腿只能拖到了地上!愤怒的我们呼喊着,追着,要车子停下来,反而更使司机害怕,不敢放慢速度。
车子开了四五百米,大刘最后在一个弯道上往斜坡上一跳,就势滚下斜坡。我们追上去,扶起大刘,问他伤到哪里。大刘没顾上看自己手上腿上的伤口,却捧着在地上磨得破破烂烂的那双大白篮,心疼得直咂嘴。脱下鞋一看,里面的尼龙袜都破了,踝关节一块红红的擦伤。
果然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刘十几年前投资的一个企业,在他晚年时上市了,得了一些闲钱,于是和夫人周游世界,北极南极都去了,还自费出了一本游记,这是后话不提。

我的第一双大白篮是在印机厂当电工时穿上的,也有一段难忘的故事。这个厂虽小,也有一帮篮球爱好者,身高1.77米、投篮颇准的我也成了球队的前锋。有了收入就开始自我武装,买一双大白篮就成了目标。但一打听,这鞋还不太好买,已经在宝华煤矿工作的大刘告诉我,只有在新街口的华东体育用品商店有卖,但货很少,鞋到时必须大早到门口排队。

我去了两次,都因为去迟了没有买到。当时一块进厂、在技术科工作的南外女同学小台,问我你鞋穿多少码?我说42啊。
那天我一人值夜班,小巧玲珑、活泼可爱的小台来到电工班,我说你们加班?她笑笑,打开带来的一个鞋盒:“你不是要买大白篮吗?我们科长去上海,我请他在上海买了一双,你试试看合适不合适?”

一双漂亮的大白篮放在我的面前!我赶忙试了一下,十分完美!立刻体会当年大刘为什么在球场那么神采飞扬了。

我问:“多少钱?”小台说:“送你了!但不要说我给你买的噢!我对科长说,给我弟弟买的。”然后莞尔一笑,跑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晚上专门到厂里来给我送鞋的。后来我把12元钱用一个信封包好,放到她办公桌的台板下面。但不久,又发现信封回到了我挂在配电房的夹克口袋里。再后来,我们恋爱了,再后来,我们结婚了。
爱妻小台于2004年因病早逝。之所以写了这篇大白篮的故事,也是对她的一种怀念。

作者简介:

韩 今,男,南京市市级机关退休干部,江苏省、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央及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作品百余篇,多篇作品在全国和地方报刊中获奖。所著文学作品集《老团长与新房客》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老团长与新房客》 韩 今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