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逼婚”“逼生娃”更可怕的是...
在中国,心理咨询还不被大众接受,更别说精神科或精神病院。在厦门这样的开放城市,有一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但是并不愿意去看心理咨询师,更别说福建省的其他地区。
年后遇到上班又开学,大众的抑郁值明显提升,来做咨询的人也越来越多。学生群体的咨询占比最大,去不去上学?要不要休学?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家庭的重大问题。
> 一个被逼上学的孩子
我最直接想起的就是几年前的案例。有一位阿姨某天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救急,她的女儿已经一周不去上学了。从电话里可以感受到她的焦虑、面对孩子不去上学的担心和恐惧。到了她家,在聊天中得知了很多我不知道的重要信息。
简单来说:孩子上高一,并非第一次不去上学,只是这次时间最长。父母听从老师的意见已经把孩子送到医院,孩子在就医过程中因为排斥冗长的测评、否认医生的观点和承受不了药物所带来的痛苦而拒绝就医。因为长期的失眠、重度抑郁,所以医生建议服药。但她因难以忍受药物的副作用,最后并未遵医嘱。
孩子拒绝就医,父母也曾几次找咨询师上门,但是却被孩子反锁在门外(一直以来我们也排斥这种强加给孩子的咨询,或者假装是父母的朋友上门,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会更加负向)因为种种矛盾,孩子也被打过,言语的谩骂就更多了。
在我来之前阿姨的态度就很明确:以劝导孩子上学为中心,如果我需要援助,可以叫上班主任和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到家里。当时我心理的想法就是:天哪,这怎么办!而父母完全听不进我的任何建议,完全沉浸在不去上学的焦虑中。当然后续我并没有按照阿姨的想法去执行,因为我很明白这肯定不可能达到她的要求,而且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
孩子说她特别期待跟父母一起旅行,所以我跟阿姨建议可以抽个时间一家人去旅行,满足一下孩子的期待,缓和目前的矛盾,但是别再强制孩子马上去上学。
过了几天,阿姨跟我说孩子去上学了,非常开心,可是持续不了两天,又回到家里。我知道这肯定是一个循序的过程,反复是一定的。后来跟孩子的聊天中得知孩子说妈妈以旅行为条件(旅行的地方必须是周边)强制孩子上学,他们最后没有达成一致放弃旅行。
大家肯定非常想知道后续的结果。结果就是经过这样的折腾孩子成天把自己锁在房间,不出门,不见人,不上学......就这样一晃两年过去了。
一年后的某一天,阿姨来找我,询问我要怎么办?对于孩子的现状、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婚姻,她一片茫然,我感受到她的担心,也发现她苍老了很多。孩子的父亲已经放弃了跟孩子的任何沟通,母亲觉得无能为力。
回顾整个历程,他们错过了非常多可以让事情变好的时机。当下的状况除非有人愿意真的改变或有更深的矛盾出现,事情或许会有转机。孩子完全抗拒外界,确实让人无能为力。
> 不去上学真的是最糟糕的吗?
在咨询中心做咨询的另一个孩子,跟上一个孩子有相似的经历。先是在医院就诊,而后在咨询中心做了近两年的咨询。她每次咨询完都会找我聊天,她现在仍旧没有去上学。但是每每看到她跟我聊规划、聊未来、聊自己最近发现的新奇事情时,我总能在她的眼里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我特别欣赏孩子的妈妈,她用自己的智慧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不一样但也许更加美好的未来。
> 愿你的孩子被世界温柔以待。
常常看到朋友圈的妈妈最常发的一句话:愿我的孩子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当孩子遇到困惑,遇到心理问题时,作为最亲的家人是否也能够温柔地待他,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我始终认为心理咨询优于医院就诊,咨询更无创,也更能解决根本问题。如若需要,咨询师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建议就医。药物只能缓解症状,而非解决根本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依赖药物生活。
一个家庭出现问题时,会很很多讯号,而孩子是最容易反馈这个讯号的人,不去上学这件事往往最容易勾起父母的焦虑,让父母抓狂。
很多来做咨询的家长都以孩子多久能去上学为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都被我们一改再改,在一个家庭生病时,当下去不去上学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作者简介
情子
心理学本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怀众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
作者:情子
编辑:情子
审稿:刘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