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姓氏族源发凡——马姓本源历史追踪
伏波将军马援第五十二代孙 马正林
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于黄帝,黄帝姓公孙。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记·五帝本纪》)。《史记·索隐》:“《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阳与苍林为姬姓”。“然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史记·五帝本纪》)。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很早,但姓氏并不多。树大分枝,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姓氏也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姓氏开宗立派,自成一家,与原来的姓氏切割成不同的姓氏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而开宗立派的新姓氏,其姓氏来源多因立祖者的封地、名号、官职、国号、国名、动物名、六畜名、爱好、名人之姓为姓。尤以封地、官职、名号、赐姓、谐音、爱好为姓氏者居多。像赵姓立祖者嬴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于赵城而姓赵,明代航海家马和,因被封于郑而称为郑和,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为金国马步指挥使,遂改为马姓,西域人马庆祥,以牧马为业,特别喜爱马匹,便以马为姓,宋代陕北佘姓降金后,被举族迁于山东青州,遂以谐音改佘为折姓等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以皇族之姓最为贵重,皇帝便以此为巩固统治的手段,赐姓给名高权重的大臣。《史记·集解》:“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以此言之,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也。”
这就说明,姓是族源的根本,不同姓别就独立成为不同的族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统系百世”而不乱其宗。
作为马姓后裔,依据上述话题就应该明晰我们的老祖宗到底是谁。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成名的马姓有三宗,即全叔侯马成,南阳棘阳人,鄃侯马武,南阳湖阳人,新息侯马援,右扶风茂陵人。三马都是辅佐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功臣。然而唯独只有茂陵的马姓从马援开始而成为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人丁兴旺,声名远扬,马姓后裔遍布世界各地,並一致尊马援为始祖,其建立的扶风堂马援祠就是明证。可是,也有不同认知,有人以马姓来源于赵国名将赵奢的名号马服君为由,认为马姓开宗立派之人应为赵奢,但却不敢把赵奢改为马奢,实在有悖于姓氏族源的本意和宗旨,不伦不类。右扶风的马姓来源于赵奢的名号马服君,《后汉书·马援列传》有明确记载,并无歧意。然而,尽管马、赵之间有亲缘关系,但从姓氏的本质和宗旨的来龙去脉评判,马姓既已开宗立派,独立门户,自成一家,与赵姓完全切割成不同的派别,相互不在有“统系”关系了。因为“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新的姓氏的建立,犹如一座新的山峰突然拔地而起,与原来的山峰平起平坐,有了自己的名号,相互之间同根却不同源了。马姓寻根问祖只能追踪到最早开宗立派之人为止,绝不能再跨姓去追踪了。一旦如此不断地跨姓追踪老祖宗,也只能追踪到黄帝为止,大家只好都姓“公孙”,而中华民族就别无他姓了。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听说有跨姓寻根问祖而溯源老祖宗的。因为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源和立祖人,绝不会把外姓之人立为本姓的老祖宗。直到现在仍有过继之子,改姓之后就与原来的姓氏毫无关系。譬如姓王之人,过继给姓张的为继子,他就只能祭祀张姓先祖,继承张姓遗产,与王姓没有关系了。因为他已被王姓除名,王姓子孙中没有他的名号了。以此为例,马姓的老祖宗就只能以姓马者当之,否则,就不能“统系百世”而乱其宗。西汉时迁来右扶风茂陵的马姓,已另立门户,与赵姓别为一宗,有了自己的族源和立祖人,不能再混淆不清,贻笑大方。
汉武帝时迁来右扶风的马姓,以马通为最早,但因其兄马何罗谋反,“坐何罗反,被诛,故援世不显”(《后汉书·马援列传》)。直到两汉之际,马援才腾声三辅,选择了明君刘秀,展现了他的超强才能,终于武功盖世,智勇超群,人格高尚,无人不晓,成为右扶风茂陵马姓的掌门人,被尊为马姓开宗立派“统系百世”的第一人,已为世界马姓后裔所共同认知,尊崇为圣祖。
马援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中华民族的楷模,很少有人能出其右者,“最终圆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夙愿!他一生驰骋疆场、立功边陲、恪尽职守、精忠报国。正是这种民族精神,铸就了马援的爱国主义,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弘扬伏波将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同时将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镕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使它散发出不可磨灭的永恒光辉”和无穷力量!(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编:《陕西精神·马援》。)
伟大的中华民族正因为有马援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世世代代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往直前,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使中华大旗与天齐名,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佼佼者。马援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永远受到人民的崇敬,也为马姓后裔带来了无尚的荣耀,成为马氏优秀文化的一面旗帜。
始祖马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崇敬,又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人,马姓后裔应率先整修远祖陵墓,兴建宗祠,弘扬马氏优秀文化,使马援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宗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激励后代永远忠于人民,以报效祖国为己任。那么兴建马氏宗祠的最佳地点就应该在马援陵旁边的伏波村。伏波村的马姓后裔世代为马援守陵,功不可没。今天的扶风县虽然建立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但却继承了右扶风“扶助京师,以行风化”的优秀传统,而马援陵又在其县西,占据海拔六百米高原的龙头,为风水宝地,在此兴建马氏宗祠,既有扶风的名号,又有马援陵墓,完全符合战国以来以墓祭为主要祭祀礼仪的遗规(杨宽:《中国陵寝制度史》),因此,在伏波村兴建马氏宗祠就成为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如果马氏宗祠能在这里落成,不仅可为马姓后裔前来扫墓祭祀提供方便,而且使大家认祖归宗有了本源的认知和回到老家的无比自豪感。同时使马援的爱国主义大旗高高飘扬,教育后代永远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负祖宗的厚望。更可告慰身卧福地的马援在天之灵,启佑马姓后裔永远兴隆昌盛,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何乐而不为呢!
实际上,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率先把横县的马援祠作为全自治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连横县的伏波庙会也被评为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马援陵旁兴建马氏宗祠,弘扬马援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后代永远爱国、爱民、精忠报国的作用和意义就更大。同时,也圆了马姓后裔不辱祖宗遗训,永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夙愿!
编辑:郑黎波
责编: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