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拳匪之乱】10、东南互保的始末
第七单元
拳匪之乱
4、乙亥建储
1900年6月21日,清廷高层终于如愿以偿的向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十一国宣战。那么说清廷各方对这场战争,有着怎样的期望呢?
咱们先说说伟大的慈禧老佛爷,这是自有地球以来,唯一一个同时向全世界宣战的疯狂老太太。有人会问,不是惹了八国联军吗?怎么是向全世界宣战?你看老太太宣战诏书写得好啊,叫《对万国宣战诏书》。等于说这不是一份近代外交体例下的宣战书,而是老太太以大清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圣旨。既然是对万国宣战,那即是见者有份。世界上没有一万个国家怎么办?估计阿凡达啦、霸天虎啦、汽车人啦、异形啦,都是老太太的宣战对象。
老太太的这份诏书,对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一家送了一份,一共送了十一份。送完之后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多写了一份,还一份闲着。老太太巨能想主意,多余的一份给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赫德也是一脸的懵圈,作为大清的官员,收到一份来自大清的宣战诏书,简直匪夷所思。
老太太倒也没想真能灭了全世界,她毕竟领导了大清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不至于像端郡王那样没数。老太太就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洋人知道,大清是哀家说了算。你们不尊重我,就是不尊重中国。不尊重中国,就是不尊重中国四万万人民。我大清的太后、朝廷、国家是一个概念。
那么怎么才能让洋人懂得这个概念呢?诏书上写的明白:
“ 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难减比凶焰,张我国威。”
翻译一下就一句话:老娘敢拿四亿人跟你们拼命!
看看厉害吧,先吓唬吓唬洋人,完事再谈,让洋人以后消停点,一定要尊重我老太太。
慈禧是这么琢磨的,端郡王的小算盘就不一样了。他要让他儿子当皇帝,而且要当真皇帝,决不能当光绪那样没保障的皇帝。只要煽动起这场战争,让慈禧的武卫军和洋人拼了,干不死洋人还干不死武卫军么?只要武卫军完了,那掌握义和团的端郡王、庄亲王就是大清最大的实力派。到时候再跟洋人议和,哪怕是割地赔款,只要能废了慈禧,其他在所不惜。
这事有例子可循,当初英法联军进京,灭了朝廷的正规军,收揽点残兵败将的胜保,都成了实力派,保着慈禧和恭亲王政变成功。端郡王也是有样学样,他根本不在乎能不能打赢洋人。倒是宣战之后,没少跟慈禧提议,先杀了光绪再说,只不过老太太没同意这么干。
然后我们说一下京城这些大官里面,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武卫军的总指挥荣禄。按派系分,荣禄是洋务派,他是个明白人,坚决反对跟洋人开战。但是,他也是慈禧的亲支近派,他不敢忤逆慈禧。所以在武卫军最重要的战争中,荣禄交出了军队指挥权,给了董福祥。
为什么给董福祥,而不是给聂士成?因为董福祥威信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们老说义和团是帮废物是,十几万人打不下来使馆区。其实董福祥的部队也一个德性,攻不进使馆区。董福祥不仅战斗力不行,而且没有大炮,他想从中军调大炮都掉不出来。只有几门土炮的董福祥,没有变现出来战斗力。等于说从战争一开始,荣禄就在想怎么给朝廷擦屁股。而且,荣禄曾给李鸿章透过信,说此时国乱,不必太拿朝廷的圣旨当回事。
我们再来说说大清国的真正中坚力量洋务派。原本洋务派在慈禧的操纵下,分裂成了北洋、南洋、两江三派。自从戊戌政变之后,洋务派被打压的没有了发言权。别看这些封疆大吏一封封奏疏寄到朝廷恳请不要作死,但是朝廷一直置若罔闻。一旦真到了朝廷作大死向全世界宣战,洋务派对朝廷的信心全都被掐灭了。哪怕是慈禧最忠诚的官僚张之洞,都对朝廷产生了绝望。也就是从1900年开始,张之洞才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爱国士大夫。之前不算,之前的张之洞就是一个官僚,最擅长的就是唱高调。朝廷的宣战,让湘军、淮军、南洋派系走在了一起,拧成了一股绳。
也就是说,其实1900年,慈禧向世界宣战之后,等于是敲响了大清的丧钟。倒不是因为八国联军能把大清打成什么样,而是朝廷这个脑残行为,彻底的把大清的正经人和明白人都搞得离心离德。指望那些个只会喊万岁的,根本救不了大清。
义和团和董福祥的部队打不进没有正规军的使馆区,董福祥又调不来大炮,于是充满民间智慧的义和团,决定点燃翰林院,让火势蔓延到使馆区。最终的结果是,使馆区啥事都没有,翰林院和大清仅存的《永乐大典》成为了灰烬。
在慈禧宣战的两天后,慈禧就后悔了。确切消息传来,天津那边不仅没有打败洋人,反而丢了大沽口炮台。要不跟洋人商量商量别打了?看来够呛。那如果拼死一战能不能以胜迫和呢?没准可以。按照慈禧的计划,用义和团当肉盾抗血,武卫军主攻,调地方各省的精兵勤王,封堵联军的后路,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慈禧的手下们,包括爱国的义和团小将们,却各有各的打算。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喊个爱国口号,欺负个手无寸铁的同胞,那都简单。真到了需要真刀真枪“爱国”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以为义和团傻?他们老大可是端郡王载漪,他们还琢磨着让武卫军上去抗血,他们在后面捡漏呢。你别看义和团喊着“扶清灭洋”,但是他们的作战计划,是尽可能的消灭武卫军。重点是消灭武卫前军,聂士成部。
武卫军内部,中军是跟着看热闹的,能不打就不打。后军跟前军不和,这俩部队不对攻就算不错了。指望他们精诚合作够呛,后军和义和团的关系却非常不错。
武卫军真正冲到前线跟八国联军拼命的,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聂士成部有个理念,攘外必先安内。只要有机会,聂士成非常想先灭了义和团,再跟八国联军决战。因为聂士成知道,义和团是标准的御敌无方扰民有术,留着他们别说帮忙了,还得捣乱。
等于说清朝京畿驻扎的几十万武装力量,完全不能统一指挥统一作战,最可怕的是,没有人去担任这个总指挥,而是让他们各自为战。
对慈禧来说,比这个隐患更显爆发的危机,是东南各省督抚的反应。东南各省的总督,都是洋务派,从来没支持过义和团、大阿哥、对外宣战。如今慈禧像闹着玩一样对全世界宣战,如果大家跟着慈禧一起疯,那就是亡国灭种。当时八国初步计划对华作战进入十万大军,只不过后来因为战争规模没那么大,所以大部分军队就没有来。这种明知必败的战争,如果不可避免的发生,那么规模越小越好。
当时南方的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都是湘军旧部;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老大,山东巡抚袁世凯是淮军旧部;湖广总督张之洞虽然不是团练出身,但是办了多年洋务,在这次大是大非面前,决定靠拢湘、淮系统。士大夫出身的张之洞,对史书的评判,还是有敬畏之心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事出紧急,朝廷虽然抵制了全世界,也不得不再接通电报,向东南各省发电报,诏令南方各省带兵勤王。
这事咋办?各位总督不想去,去了是不忠于国家。但也不能不去,这小小的电报等同圣旨,不尊圣旨等同于造反。聪明如张之洞、威武如刘坤一,谁也不敢牵头抗旨。关乎中国国运的关键时刻,还是两广总督李鸿章站在了这个风口浪尖上,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刘坤一、张之洞、许应骙仿佛看到了主心骨,虽然他们平时也或多或少视李鸿章为政敌,但是这次能够摒弃前嫌精诚合作,比北京那帮王公大臣的内斗,还是风格高尚的多。
在李鸿章的亲信,铁路大臣盛宣怀的串联下,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许应骙、袁世凯决定联合东南互保,这样让东南十省避免了战火的蹂躏。十省达成一致之后,在1900年6月28日,上海道道台徐联沅代表十省会见八国驻上海大使,与各国大使共同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
条约规定:保持东南现状,租借区由各国派兵保护,但是其他地区,由各督抚派兵保护。中外互不干涉,商贸往来持续进行。内陆教民产业,由各省督抚派兵保护,不许外国派兵保护。内河航道,不许外国兵舰进入。否则一旦出现内陆教民、洋商被屠杀的情况,各地督抚不负责、不赔偿。东南沿海的炮台附近海域,不允许外国军舰停靠,不允许士兵登陆。上海的军工企业,供给东南清军使用,目的是保护各国商民,不允许外国军队、巡捕靠近。传教士、洋商人不许去非租借区,否则有被误伤的危险。其他有关防务的事情如果需要改变,必须双方秘密协商,不可大张旗鼓,动摇人心。
你看这份条约,就比较讲理。早先北京方面其实也可以跟洋人这么谈。可他们偏不,非觉得自己聪明,搞出来义和团搞事情,弄得兵连祸结,大祸临头。
东南各省保住了东南,但是北方目测够呛了。就当时来看,八国来了,最可怕的是德国和俄国。德国是因为大使克林德被杀,这次是来报仇。根据德国人的尿性,这次得祸害中国。俄国,这个国家我前边讲过好多次了。没底线没人性,他的目的从来都是吞并中国。早些年被他们啃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每次出手都是在中国危难的时候。像这次中国遭遇这么大劫难,俄国又怎么能放弃这个好机会。俄国当时自己单走一路,在东北黑龙江畔集结重兵,这才是中国最大的灾难。
万一慈禧政府被干掉了怎么办?东南官员决定,大清在就用这半壁江山为大清翻本。假如大清不在了,那么东南半壁就成立共和国,推举李鸿章担任第一任大总统。
孙中山说,东南互保的时候,李鸿章曾给他写信,邀请他来广州商议成立共和国的事。1912年后的历史,之所以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有很大的原因是孙中山口述历史占的比例太重。李鸿章邀请孙中山商议成立共和国?你信吗?
节外生枝的话不说了,且说慈禧对东南互保是什么态度呢?其实慈禧是默许的。因为激情燃尽,天津的战况浮出水面,让慈禧对宣战也感到了后悔。战前态度强硬的慈禧,居然在宣战后,又下令停止进攻使馆,还派人去慰问各国大使。这时候老太太的《对万国宣战诏书》又有了回旋之地,首先说这封诏书的落款,写的是光绪皇帝。其次,这个诏书不是近代宣战书,而且老太太在诏书中没指名道姓的说,朕要对英国宣战或者对德国宣战之类,而是说对万国宣战。你们哪个国家叫万国?没有吧,所以理论上,大清和世界各国,还是友邦。
而且在战争结束后,慈禧对东南官场的评价是:“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不能单纯的看做是慈禧对东南官场的妥协。
但是洋人可不跟你玩文字游戏了,在欧洲人看来,过去是高估中国人了。中国的领导可能都像慈禧一样脑残,人民可能都像义和团一样脑残。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当时的形象,仿佛是全民都打了鸡血,全国就慈禧一个人是胖子,而其他人还觉得自己很幸福。
所以战争是不可避免了,那么具体战况如何?我们下节课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