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最后一公里
说两件跟慈善有关的往事:
第一个:
看到外面的人十万火急捐助的物资却不能得到最迅速公平的分配,我心中慨然:做慈善,募集钱物不是最难的,把募集到的物资第一时间精准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才是最难。
06年在云南做公益,记得玉溪卷烟厂捐助了许多物资,临近新年,我自己还特意上街买了大白兔奶糖,希望能带上山给孩子们。是的,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山村,卫生教育条件都极端落后,而且,大巴车只能把我们送到公路尽头,余下的山路只能徒步,所有的物资都要靠人背上去。
那样的山路,不背任何物资走路都很艰难,何况,问题是,我们除了背捐助的物资,每个人还要背自己的随身物品,因为村里条件简陋,到处都是跳蚤,有的志愿者还自己背了塑料盆洗脸洗脚。
第一次进山,我记得走了7个小时,转了3个村子去送物资,1月初,村里人条件好的穿着塑料拖鞋,很多孩子光脚,背着登山包穿着冲锋衣登山靴的我们看着眼泪就下来了,村里年收入2000元,种玉米为生,平均年龄很短,艾滋病高发,孩子们耳朵里积满了耳屎......
那时候结识的几个志愿者,有刚毕业就来做志愿者,也有名校毕业工作一段时间的,也有人在防治艾滋病工作期间自己差点被染上的,一起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现在大家流散在全球各地,但我们的朋友情谊一直延续到现在。
晚上村里的娱乐活动就是跳月,村里人在月光下跳舞唱歌,我们围着篝火聊天,谈人生理想,谈在云南看到的各家慈善组织的优劣,谈我们当时所在慈善机构的管理问题,大家最敬慕的是一家美国背景的慈善机构,运转高效,救助到位,名字我忘了,只记得说他们都是基督徒......
第二个故事:
08年汶川地震,说很多人连夜跑出来,什么都没有,只能在空地上挨冻,我和身边朋友看了后很着急,都是喜欢旅行的人,我们火急火燎整理出来一些衣物和帐篷睡袋去捐献——对于一个常年爱玩户外的驴友来说这真的是我们最心爱的物资啦,按照网上搜到的资料去了最近的慈善总会捐助点,在一个七拐八弯的居民小区里。
当我们把满满两登山包的东西腾空倒出来,那个工作人员就很职业化地说了一声谢谢你们的善心,然后就是请我们离开的意思,好歹也曾经是会计师的我惊讶地问不需要清点物品登记吗?不需要我们签字吗?那个人说东西收到了就行,谢谢你们的爱心,可以走了。我当时只好安慰自己,行善不留名,相信他们吧。
但我可以不留名,你们经手的人怎么能不做物资登记造册?这是什么管理模式?走到外面一看心中恍然,隔壁有一家“慈善超市”,里面挂很多衣物,我猜大概我们刚捐的那些东西很快也就会挂进去。气得我当时差点想回身去把东西要回来,被朋友劝住了,反正,从那以后我就不信任何总会了。
那时我还在银行工作,我们当时有朋友去了汶川,自己排查后确定几十个需要救助的家庭和孩子,朋友们开玩笑说我做金融,认识的有钱人多,让我联系了一些有意愿的客户,点对点直接捐助,每个人都能收到孩子们的来信。我们也知道这样时间精力各种成本都最高,可是,最让所有捐助的人放心,毕竟我们的善款都能直接看到去处。
记得当时所有的孩子都有了着落,还剩下一对双胞胎女孩没有人要,因为其中一个有点智障问题,我说那就给我吧,这个故事我在《金融人札记》里写过,可惜我们的捐助后来也被强制叫停了,据说是有其他安排,说他们家不符合救助条件了。他们家的实际情况是,有病卧在床的奶奶,打工受伤被砸残一只手臂,因为老板也不管,没拿到一分钱抚恤,只能回家养伤的爸爸,离家出走多年的妈妈,还有就是这一对小学三年级的双胞胎,这样的家庭,几乎是只见支出不见收入。
记得当时大家还捐助了一所小学,上海的朋友们都发动起来了,我记得在群里看着朋友画的效果图慢慢变成一栋真实的简洁校舍,大家运用自己所学最简单最经济地为千里之外的孩子们盖了一所小学,当地人听说给自己孩子们盖学校都愿意来帮忙做工,大概花了40万元左右,可惜报道被掐,不许报道,因为当地政府盖一所小学的造价报上来需要100万,本来我们还想推广应用,让孩子们都能用上安全经济的校舍,最后也未果。在中国,想做点事,不易。
做慈善,要有心,还要有力,何况那些无心又无力的人和机构?如果慈善的最后一公里要靠他们去跑完,那么前面所有人的善心就白跑了。
我曾经是会计师,我知道一个会计如果有过贪污就永远不能做财务了,没有哪家单位和企业敢用。这是一条好规定,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更多行业推广?如果坐个高铁不买票都要计入失信记录,那么请在全国个人征信系统里加入慈善失信指标,加入官员失信指标,凡是曾经有过类似失信渎职行为的,这种记录要跟他们一辈子,他们永远不能从事同类工作,不能碰任何跟钱财有关的工作,所有用人单位都能在网上调看他们这些记录,就像此次防疫一样,要像防病毒一样防这些人祸!
我做公益的时候,还没有现在拥有这么强大的仓储和物流能力的企业,,那时硬件上技术能力不行,现在时代不同了,无人送货机器人都已经在使用了,慈善的最后一公里,没理由止步于硬件的技术,更不该止步于人祸!
又,这些做慈善的朋友们大部分都是我旅行途中认识的,都是些灵魂有趣的家伙,所以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一点不假。
2020年2月2日,三山于上海柔慈阁,自我隔离中
相关:
新书《保险人自我修养初论》 签名版预售中,《金融人札记》《九型人格与自我认知密码》《自我教练:成为一个人》等书在“遇见三山”微店均可直接下单。安心住于当下,开卷有益。
也可收听我的微课,利用假期个人充电:《深度沟通》微课内训包场、公开课报名、购书、个人成长教练、入粉丝群加三山老师微信均请扫码咨询刘老师,微信: wl13905812753。公号更多文章:遇见三山喜马拉雅音频:遇见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