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
(1377)
关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老师们在课堂上十分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公开课、优质课等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都习惯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上,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花架子,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常见误区及原因主要有:
一是小组不固定,只是就近的几个学生临时凑到一块,给人一种讨论的感觉,热闹些而已。这种情况主要是为了应景或应付,并没有真正的小组建设,只是为讨论而讨论。
二是虽然有明确的小组,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讨论,只是个别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讨论并没有真正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习小组只是个小组而已,老师没有进行过刻意的指导、培训与训练,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讨论。
三是小组讨论时,只有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是对个耳朵在听,并不去认真参与。这种情况主要是没有建立适当的小组学习规则或激励机制,组员之间没有合作的意识或者对小组讨论的方法不够重视与认可。
四是小组讨论貌似很热烈,但缺少深度,没有争辩,只是像一种表演。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对小组讨论的认识不够,或者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作秀,给旁观者看的。
五是小组之间缺少对比、对抗、交流等互动。这种情况主要是缺少必要的小组评价与考核机制。
六是一见问题就讨论,也不管某些问题很肤浅不值得讨论或者某些问题并不能通过讨论来解决。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老师没有对设置的问题进行事先的辨析、预设,而是拿来即用。
什么情况下才适合进行小组讨论呢?大概有以下情景:
一是遇到疑难问题,需要突破时。
二是遇到易混问题,需要辨析时。
三是理科中的一题多解、文科中的多种可能时。
四是对一些问题进行评价辨析时。
五是征集不同的意见建议时。
六是需要分工协作完成时。
进行小组讨论时,一定要有长期固定的学习小组,大家彼此都很熟悉各自的长处,在讨论的时候能够互补,也能够有所倚重。小组要有小组长,但不同的学科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来担任。
老师在预设小组讨论的问题时,既要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积极参与。还有具有相对开放性或者发散性,让学生们都能产生可辨的冲动和欲望。当然最好还要有一套评价考核机制,使学生在讨论的时候都有一种追求与竞争。
另外,小组讨论的时候,最好还要约定发言的顺序。例如:征求意见、交流想法时,可以从能力较弱的学生开始;评价辨析时,可以想听听中等生的想法;解难释疑时,就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先来等。采用不同的顺序,实际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
最后,关于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那就采用魏书生中学的做法吧,4号加4分,3号加3分的评价机制,以及4号会全组会的思想,很值得借鉴。
总之,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作为一种十分常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有必要仔细研究,让其真正成为一种有效、高效的学习工具,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