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五行看五脏互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了自然界各生命现象的产生和消亡,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变化规律和与之相应的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物候变化规律,而且此五时与风、热、暑、湿、燥、寒的偏胜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归纳之后形成了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认为此五种是构成自然界的基本物质,这五种物质各有特性,五行便是他们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

概括的来说五行:

木:木曰曲直。是指木的性格是弯曲、曲折、伸直、调达,又指春天的温暖万物由弯曲而伸直、由弯曲隐秘而申达的过程。代表脏器为肝。

火: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上升、盛大的意思,又指夏天的炎热万物盛大繁茂生长的过程,代表了其盛长的过程。代表脏器为心。

土:土爰稼穑。稼是指播种和果实的秀实,穑是指果实收获,而稼穑是指植物随着长夏雨水集中的湿润之时由禾苗转化为果实的过程,代表了长夏的湿润和果实变化的过程。代表脏器为脾

金:金曰从革。是指顺从、随之、改革变革的意思,代表了秋季时炎热的天气转为凉燥,万物也随之收敛沉降的过程。代表脏器为肺。

水:水曰润下。是指渗入其他物质,下降、入地、向下、闭藏,代表了冬天的寒冷和万物于此时闭藏的过程。代表脏器为肾。

聪明的古人通过取向比类的方法,以方向、脏腑、颜色、声乐等的与五行结合起来,以推演络绎的方法把身体的各个部分归类从属起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

五行之间关系:

五行之间包含了相生、相克、相乘、相辱、制化的关系。五行之间正因为有此关系,也就平衡协调了诸事万物。

相生:是指具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思,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的关系又成为母子关系。

相克:克就是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相克是指事物对另外一个事物的制约。五行相克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意思,“克我”者是我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我的“所胜”。

相乘:相乘与相克的意思一样,只是攻伐太过,形成了欺凌的意思。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这里面有两重意思,一是一方太过软弱,导致了另外一方的攻伐太过,或者是一方太过强硬导致了受欺的一方显得虚弱。

相侮:即欺侮,又称为反克的意思,本身是上司克制下属,结果成了下属要挟上司,这就是形成了一种相侮的关系。同样,这里面也有“太过”和“不及”两层关系。比如土与木的关系,正常是木克土,但是如果土太过于松软,就导致了木的攻伐太过,又或者是木太过强盛,正常的土已经无力阻碍木的发展。

五脏的功能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的理论可以充分的说明其中的关系。由于五脏与五腑、五体、五官、五色、五志、五液、五音、五味、五脉都有着五行归属的对应关系,因此在临床诊断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归属关系来推断病情,进而确定治则和治法。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之间的关系本身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但是又相互统一、相互为用、缺一不可。

从中医五行看五脏互补!

五脏自身就是一个极为精密庞大的循环系统,它们通过生、长、化、收、藏来维持生命的不停运转。

中医五行: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主命门火,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基地;

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 。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人体的实体性器官生化并储存人体的精华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肾 空体性器官,人体的输送管道 、消化食物并排除废物

木--肝脏·胆 主经络 开窍于眼 对应春天 绿色 春养肝胆

火--心脏·小肠 主血脉 开窍于舌 对应夏天 红色 夏养心

土--脾脏·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升华之源 黄色 一年四季 养脾胃

金--肺·大肠 主皮毛 开窍于鼻 对应秋天 白色 秋养肺

水--肾·膀胱 主骨髓 开窍于耳朵 对应冬天 黑色 冬养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