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长攻

【原文】

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

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

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遇桀、纣,天也,非汤、武之贤也。

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于此。

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于此。

故人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

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译文】

第五,凡治和乱、存和亡、安和危、强和弱,必定有其相遇,然后才能成就功名。

故而,夏桀、商纣虽然不贤,但他们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贤明的商汤,武王。遇上商汤、武王,这是天意,不是因为桀、纣不贤。

商汤,武王尽管贤明,但他们之所以能成就王业,是因为遇上了不肖的桀、纣。遇上桀、纣这也是天意,并不是由于商汤、武王的贤明。

如果桀、纣没有遇上汤、武,他们也未必会灭亡。如果他们不灭亡,就算他们不贤,但是也不至于蒙受国破身亡的耻辱。

假使商汤、武王不遇上桀、纣,未必会成就王业。汤、武没有成就王业,即使他们贤德,但是也不会有如此的显赫声名。

因而,对于取得丰功伟业的君主,就听不到他有不肖的说法,而亡国的君主就听不到他有什么优点。

这像擅长种田的能手,他们善于分辨不同的土地适宜种植不一样的庄稼,但辛勤耕作,但未必能有收获。然而有收获的,一定是他在耕种时遇到了及时雨,碰到及时雨,这是天意,不是种田能手所能够办到的。 

【解读】

这段文字令我想起了两个故事也许令大家会有所启迪。
故事一:《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年间刑部尚书戴敦元,精慎公正,去世时,家里钱财不足百两,朝野听闻,无不钦敬。戴敦元精通易数,屋里摆满了小泥人,公务闲睱之余,他就为这些小泥人推算成住坏空,就象给人推算生死一样,居然“个个准”。乾隆也收藏了很多小泥人,空闲时也请戴敦元为泥人推算,最后的结论也是“个个准!
清代程春海赞美这件事说:“ 横览八千卷,独精算通天人,伟哉!'。戴敦元研习《易经》曾感叹:“书籍浩如烟海,人生岂能尽阅,天下惟此义理,古今人所谈,往往雷同。当世以为独得者,大抵昔人唾余。”
故事二: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提到: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多次上表出师北伐,结果几次北伐都功败垂成,而北伐魏国最大的阻碍就是司马懿。为了除去司马懿,诸葛亮设连环妙计令魏延一路溃败,终于把司马懿诱入上方谷内,用落石干柴截断谷口,谷中埋入火药硝石,谷两侧布满伏兵,以火箭射之。结果谷内硝石火药齐发,大火冲天,司马懿抱住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泣曰:吾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也。正当司马懿进退维谷,面临灭顶之灾时,突然狂风大作,骤雨来临,顷刻间浇灭大火,司马懿死里逃生。诸葛亮只得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成败得失、喜怒哀乐, 以及事物的成住坏空都是随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变化而变化,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都有其定数。 
成住坏灭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千江有水千江月”,各位仁者见仁见智,愿均能照见各自心中那一轮明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