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达人林语堂:内心最充实,财富最自由,活得最有趣味

前言:素描胡适、林语堂、梁实秋

不怕大家笑话,我经常把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搞混了,梳理了一下,其实,他们三个人区别还是蛮大的。如果勉强要给他们贴一个标签的话,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思想家胡适之生性浪漫,一生痛苦相伴;创作家林语堂率性超脱,一生快乐相随;学者梁实秋严谨刻板,一生坚守孤寂。

胡适是西风东渐的鼓吹者和践行者,所以他的研究关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因而重视教育,注重培养和提拔人才。从理论深度的角度讲,他是三个人中最突出的,从政治上讲,是地位最高的。

林语堂追求个性自由,善于生活,因此他的笔端更多地是芸芸众生和社会万象,贴近大众生活,其所思所想常能引起一般人的共鸣和共情,因此他的小说和散文广受欢迎,是三个人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是最富有的。

梁实秋专注于语言文字本身,强调文学的纯粹性,他的作品比较感性,而且都是从他文化人的角度来评说的,因此比较表面,无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都要比前面两个人逊色不少,但在翻译方面,是三个人中成就最大的。

胡等三人都是江南才子。胡适是安徽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林语堂是福建人,生于北京;梁实秋是浙江人,也生于北京。

胡适之年龄最长,梁实秋最小,胡适和林语堂出生于19世纪末,梁实秋则是20世纪初生人。他们先后在20世纪60、70和80年代去世,享年分别是71岁,80岁和84岁,都算高寿了。

三人都是留学生背景,毕业的院校都很显赫,都是著名的学者。胡适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林语堂是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梁实秋是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胡适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林语堂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校长。梁实秋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和台湾师范学院。

追求个性解放,奉行中庸之道

如果说,胡适是非常西化的民国思想家,那么林语堂则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是三个人中生活气息最浓,最具烟火气的文人。我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人生观:努力工作,融入世俗,放飞性情,享受生活。他一生践行的是如何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而不追求伟大的功业,是一种非常自我的人生。

思想上,他认同孔子入世哲学,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同时他又吸纳庄子逍遥出世的做派,以旁观者的姿态俯瞰大千世界。他不走极端,奉行中庸路线。孟子是他心目中的大丈夫,自信、雄辩、弘毅。他把孟子的“仁、智、勇”改为“情、智、勇”作为大丈夫的美德。

人格上,他特别推崇陶渊明和苏东坡。林语堂最赞赏陶渊明冲淡和谐的境界,推崇苏东坡,乃是敬佩他的天才,欣赏他的性情,林语堂说苏东坡兼有蟒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温柔敦厚。有空读一读他的《苏东坡传》,你会体悟到林语堂对苏东坡那种喜欢,真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

胡适鼓吹文学的政治功能,而林语堂强调文学的消遣作用。他们虽然观点不同,但两人之间的友谊持续了一生,友情十分稳定。林语堂说:“胡适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 “他启迪了当代人士的思想,也为他们的子孙树立楷模。”

林语堂却不是一个世故的人,他不喜奉承,做人还有点小脾气。他说:“我憎恶强力,从不骑墙,也不翻斤斗,无论身体的、精神的或政治的皆然。” 辜鸿铭是典型的旧文人,被大家称为“怪人,林语堂却非常欣赏他,他不无得意地说:

“辜鸿铭是一块“硬肉”,我林语堂的胃足以消化。”

生活上,林语堂非常率性,他喜欢引用张岱的一句话为自己辩护: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林语堂一生中兴趣广泛,获得了不少小小的发明专利,他为了发明“明快”打印机几乎倾尽了家财。他癖爱喝茶、洗脚,尤其抽烟成癖。他认为抽烟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 林语堂调侃说,一个不能容忍丈夫抽烟的妻子不能算是一个好妻子,而一个不允许丈夫在床上抽烟的妻子更不是一个好妻子。

林语堂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最后叶落归根。他认为,中国文化虽有不足,但企图用西方文化对其进行换血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根本错误的。因此他特别喜欢北京,而觉得上海很可怕。因为北京是“田园式都市”的代表,它凝结着现代都市和传统乡村的精华,是人类多元文化文化的巧妙调和。而上海更多地将中国的污水与西方的臭水混为一团,从而形成没有个性、没有生气、没有趣味、没有境界、没有理想的文化形态。

他开玩笑说,理想的生活是“住在英国的乡下,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

幽默大师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是他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林语堂喜欢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幽默和近情,他说

“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

有一次会议,前面的嘉宾讲话非常拖沓,轮到他上台的时候,他一开口就说:“绅士的讲演,应当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法国大文豪萧伯纳访问上海,林语堂做陪同翻译。他从与萧伯纳的交谈中领悟到“最老实的真话是最幽默的”。何以见得? 我在林语堂的文章中看到他讲钱钟书的幽默,句句都是老实话!真的非常有趣。钱钟书说:

“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伦不类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畅销书作家

以我个人的看法,林语堂生活哲学的形成,与他经济条件的改善关系很大。他出生于福建的乡下,家境比较贫寒,青年时期他也是一个比较激进的左派知识分子,是鲁迅的忠实追随者。但他这一生财运亨通,首先娶了鼓浪屿首富的千金为妻,而后他在国内外都成了一个畅销书作家,而且长盛不衰。

20年代末,林语堂编辑出版《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上市即大卖,一下子成为作家中的“暴发户”,大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气象。30年代初林语堂等人创办的《论语》杂志,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1935年,林语堂英文随笔《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仅仅4个月就再版了7次之多,并荣登美国畅销书榜。随后的《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都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1936年初林语堂全家移居美国,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脱离左派阵营,成为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崇尚闲适散淡的生活。

语言天才,小品文大家

林语堂从政的时间很短,如果当校长也算的话,每次任职都不超过一年。他一生都是个作家,以创作和翻译为生。有学者认为“本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的”,只有林语堂一人。

林语堂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 ,散文和杂文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林语堂的散文涉及面广,很有影响力,是文学性小品文的代表,强调闲适和灵性。而鲁迅的杂文则是社会政治性小品文的代表,强调“匕首”和“投枪”的作用。

林语堂津津乐道于古希腊的闲谈文化和艺术,还有对话体的《论语》、论辩风格的《战国策》等。因此林语堂钟情于谈话风的写作风格,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态来旁观世情,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

他认为理想的散文:

“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林语堂是位语言大师,他主持编撰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用英语或法语写的,然后才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同时林语堂将大量经典作品翻译为英文在国外出版,如《东坡诗文选》、《兰亭集序》、《齐物论》、《桃花源记》、《石钟山记》、《货殖列传》、《浮生六记》、《板桥家书》。

林语堂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