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晨读:决策的力量—轻松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的3个策略

主播:Bobo

很多人心中都有良好的意愿,可真正把它转变为积极行动却很难。比如你希望自己集中精力学习,却总是忍不住频繁查看手机。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而是决策力不够。

研究表明,人脑每秒钟能接收1000万个单位信息,而真正能够处理的只有50个单位,人的注意力总被无关紧要的事情分散,所以才导致行动常常偏离决策,如果能在注意力环节略施小计,就可以改变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今天我们分享书中的三个内容,分别是重置选择、预先设定和扫清障碍。

『重置选择』

几年前,美国的经济一度低迷,但一家叫“聪明宠物”的慈善机构,个人捐款数却飙升85%,高达4150万,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它在很多宠物零售店里做了安排:当顾客打算结账时,收银屏幕就会跳出一行字,“是否为无家可归的小动物捐款?”下面有两个选项,同意或者拒绝,这些宠物的主人大多数都选择了奉献爱心。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缺乏善意,只是没有合适的表达机会,也懒得寻找机会。相比苦口婆心地劝说,让对方自己选择,不仅能起到提示作用,还能增加他们的掌控感,让其行为化被动为主动。

除了“主动提供选项”,还有一个通过选择改变行为的方法叫“自愿退出”。在有些国家想捐献器官,必须生前签署相关声明;而另一些国家,捐献器官是默认选项,如果不打算捐,可以自由提出来,数据表明,后者的捐献比例是前者的近20倍。

一个一个地劝说别人同意很难,默认所有人都同意,但给人选择的空间,可以自愿退出的话,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在生活中,如果你要组织朋友聚餐、或者家庭出游、集体决议,不妨采取这个策略,把你青睐的行为设置为默认选项,提高通过的概率。

『预先设定』

因为注意力有限,所以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决策捷径,习惯抓住眼前的收益,把损失留给将来。换句话说,人们会不自觉地关注短期回报,希望在当下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损失让人感觉痛苦,所以希望它出现得越晚越好。

这个道理可以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现象,打个比方,很多人想存钱,但是看到喜欢的商品习惯买、买、买,享受清空购物车那一瞬间的快感,和拆快递时的心满意足,即使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下次不买了”。可真到了下一次,多数情况还是没忍住,没办法如预期一样为未来储蓄。

有一个大学食堂,希望学生能多选择健康食品,比如青菜、豆制品,而少吃口感好,但吃了之后可能又有点后悔的食物,比如胆固醇或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菜品。

怎么能让学生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注意力不被那些食物吸引,转而吃一些口味清淡的健康食品呢?他们想了一个方案,如果学生每周五能预定下一周的健康食谱,方便食堂集中采购,节约出的成本就返给学生做补贴,如果学生下周改变主意,不仅得不到补贴,还将收不到退款。

因为价格便宜,吸引了不少学生订餐,订餐的学生哪怕又动了吃别的菜的心思,一想到要承受补贴和订金的双重损失,最后还是会选择健康食谱。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有「重视当前、轻视未来」的倾向,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策略,来影响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在动作还没发生的时候就进行设限,锁定良好意图,削弱诱惑的吸引力。

『扫清障碍』

在通往行为的道路上,任何一个小小的障碍,在决策者眼中看起来都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因此,如果你希望别人能够配合你,就要帮助对方简化一些流程或者消除一些障碍,让他们做事轻松一些。

有个业务员,发现用户的调查问卷总是有很多空白,这些没有完成的问题,大多是被要求写出几十个字,这对于用户来说有些麻烦。他改进了调查问卷,把问题都变成了打钩的选择题,用户这次基本都填满了,他也获得了更多想要的信息。

反之,如果你希望对方不做一些事情,要适当地制造一些障碍,促使他们停下来,思考一下,再做出选择。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改变。

比如生活中,我们常遇到拜托别人帮忙,对方不小心忘记的情况。一位妻子巧妙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她希望丈夫在上班的路上买些奶粉回来,就预想丈夫上班时的一系列动作,还有他可能会看到的东西,比如在车玻璃上贴小纸条、把零钱放在车座上,当他开车的时候,碰见这些小物件,就不容易忘记。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分享了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行为的三个策略,分别是重置选择、预先设定和扫清障碍。改变行为并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意志力,适当地运用以上三个策略,并巧妙地在环节中施加力气,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