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六)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武英门
武英殿
断虹桥
武英殿木腰牌。腰牌是清代内务府各差役出入宫禁的重要凭证。使用时系于腰间,不得转让或出借,违者论罪。腰牌三年更换一次,如有人员变动,随时更改。此腰牌为木质,正面有“武英殿,光绪二十四年制造,恩甲常兴年四十三岁,第六号,面黄无须”,背面有腰牌,内务府颁制字样,记载了腰牌的制造时间、颁发机构和持有人的姓名、年龄、体貌特征等信息。
武英殿铁火印。清代,不论是出入宫苑的差役所佩戴的腰牌还是一些重要的宫廷物品,其上都要有烙印,以便查证。烙印的工具称铁火印,以铁铸造而成,上有各种字样,加热后可以在木板或皮革上留下印记。此铁火印上有“武英殿,道光二十二年制造”字样。从文字上看,此铁火印应是道光二十二年在武英殿制造某种物品时所用。
消防头盔,防火队员专用。头盔顶部中间有凸起的鸡冠状肋带,内部装有皮质缓冲里衬,这些设计都可以有效减小意外重物对头部的损伤。头盔正前面为盾牌形铭牌,铭牌图案由四部分组成,自下而上分别是谷穗、五角星、带有消防斧头的头盔和消防队三个字。铭牌之上是鸡冠状肋带的前端,上饰宝瓶和火焰纹。头盔整体完好,外壳为合金材质,光滑无变形,内部皮质缓冲里衬局部有脱落,下颌盔带无存。盔壳內有墨书甲25字样可能是头盔的编号。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此图样是武英殿相关殿宇修造时的底盘尺寸图。
武英殿于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次失火,为此,同治八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艰难重建。此张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地盘图,除绘制武英殿区建筑平面外,还将各类信息以说签方式贴于图面,黄签多为粘修拆修、揭瓦项目,红签则为补建工程。此图虽未标注时代,但结合图内工程内容,参照同光两朝武英殿修缮档案,可判定其为光绪二十八年重修武英殿所绘图样。
内务府是清代掌管宫廷事务的机关,始设于清初。内务府奏案是总管内务府大臣或所属各司院官员向皇帝报告宫廷事务的奏折、奏片、清单及底稿或抄件等,是内务府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务府报告经办各项事宜,经皇帝批回(奉旨单)后,由文书办事人员立档整理存案备查的文件。是内务府衙门具奏原件奉旨后与办理相关事宜的其他文种的文件,也是按事立案组卷所形成的档案。其中大部分为汉文档案,少部分为满文档案,均有汉文题由。其内容大致分为宫廷礼仪、宫廷管理、财务经费、工程建筑等。本件档案详细记述了光绪二十八年重修武英殿的工程内容,是研究武英殿及清末古建修缮的重要历史依据。
激筒是清代宫廷用于灭火的器材。由于紫禁城內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防火尤为重要,因此宫廷置备大量灭火器材。此激筒为木壳铜质,由木壳、按压柄和压力筒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将水带与激筒连接,通过按压上端的木柄产生压力,从而将水喷射到较高较远处。在激筒正面有“水龙”标识,激筒下方有四个铜把手和铁链,可以移动激筒相较于传统的水枪,这种激筒的喷水量更大,灭火效果更好。
水龙带是能承受一定液体压力的管状带织物,连接水源和喷水装置,可以输送水,是灭火器材的一种。晚清及小朝廷时期,购置了诸如大型激筒等当时西方先进的灭火器材,水龙带是这些设备的辅助器材。此水龙带上接有铜接口。在大的接口两侧还有小接口各,可以分别连接小的水管。
清代武英殿作为修书处,制作了大量雕版,以刊行书目。《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为光绪帝敕命,将元代王恽从政期间对历代明君勤政安邦的经验和事迹所作的《承华事略》逐段释义、加以图说制为版画据原书成文39段,并补第40段为跋,总40图。此书版画仿顾恺之仕女画及汉代画像石用小字在方格内注明主要人物,在绘镌上刻意模仿清嘉道年间传入的西方石版画风格,是宫廷木刻版画中别具一格的精品,也是清代宫廷木版画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两件展品一为该书刻版,一为其对应刻本。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延禧宫是紫禁城东六宫之一,明代永乐朝始建,位于东二长街之南,为皇帝妃嫔的寝宫。清道光二十五年和咸丰五年两次遭受火灾。同治十一年曾提议复建,但不知何种原因,终未建成。宣统时期改建为游息之地,隆裕太后令在此修建水池,并在池中建水晶宫,题匾“灵沼轩”,建筑以金属和玻璃为主要结构,但因辛亥起义被迫停建。今日仍留存废弃的建筑骨架。此具烫样为五分样,准确地反映了清末延禧宫被毁之前的格局。
延禧宫曾屡遭火灾,1908年,隆裕太后下令,在院落中央“掘地为池”“蓄水养鱼”,以水镇火,并亲题匾额“灵沼轩”,以供帝后赏鱼观景之用。照片摄于20世纪30年代,呈现出建筑未完工并且经历了战争摧残的沧桑面貌。
端康皇贵太妃(1873-1924年),珍妃同父异母的姐姐,即瑾妃。宣统时以其为先帝(光绪)贵妃,尊其为“端康皇贵太妃”。灵沼轩停工后,帝后只能采用圆形的木盆或大缸,在其庭园内养鱼观赏。
建筑外观上运用了西洋五塔顶式的设计,二层平台四角各有一个铁亭,中间为双层铁亭。
灵沼轩有一套巧妙的“水循环”系统,白色锌顶下隐藏着钢质的水箱,柱子与梁架内藏有管道,池水通过管道被抽送到水箱内,然后再通过楼顶设计的排水沟,旋转迂回缓缓滴流回水池,形成活水,清澈见底。
屋顶设有排水沟槽,蓄积的雨水通过白鸟的嘴喷出形成层层叠落的喷泉。
西洋式样的石质构件上却雕刻着梅兰竹菊鸟兽仙人吉祥八宝等中国传统纹样,构成了“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
地上一层的外饰面为汉白玉,外立面使用了三角山花,拱券等西洋家住形式,但填充其中的雕刻图案全部是中国传统题材。
立面上采用类似古罗马“券柱式”的组合形式。券形门洞上部雕刻出“匾额”的形象,入口两侧有装饰性的石柱,柱头仿古罗马科林斯柱式建造,柱身却雕刻着“楹联”的形象,柱础采用了传统的仰覆莲式,中西文化在此处融合。
灵沼轩室内主要采用了白色浅蓝靛蓝色和孔雀蓝为主色调的瓷砖,分别铺装在不同的位置。此门可进入亭内,北侧两个角亭内曾设有能够上下的旋转楼梯,窗槛下面设置了铁质壁炉。
灵沼轩室内四根铸铁柱承托着钢梁,虽是西洋柱式,却装饰着蟠龙卷云纹,在形式上结合了西洋柱式与中国传统装饰主题,铸造工艺精湛,更彰显岀清朝帝王风范。灵沼轩有四个角部空间,东北、西北的八边形空间內曾设有能够上下的旋转楼梯。其他位置的铸铁柱,虽然也雕饰了花卉等纹样,但与石雕上体现的中国传统纹样风格迥异。
从遗迹可以看出,地下一层地面也曾经铺满白色和蓝色的瓷砖,营造出一种清亮的水底世界氛围。建筑为钢铁框架与砖石砌体的混合结构。中国铸造技术发达,但是并未掌握当时先进的轧制技术,目前已确定钢梁采自英国,而铸铁柱则可能是中国生产的,法兰盘构造与机制螺栓的使用,都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上较早的案例。
蚣蝮形象的怪兽,位于灵沼轩地下一层檐口。传说蚣蝮是龙生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故用来镇水,此处蚣蝮起着提示水位的作用,以防池水倒灌,进入气窗,口中无出水孔,可见没有吐水的作用。
灵沼轩的设计意图是一座“水族馆”建筑。金属窗框里原本要安装厚达3.5厘米左右的玻璃,低吼可以再建筑室内通过玻璃窗观赏水下景象,窗户的上方安装了可调节的百叶气窗。
此钢板位于中央铁亭的二层外壁,共八块,围合成封闭空间,空间内有水箱。钢板表面有铸铁装饰,采用铆钉固定,是典型的西方装饰风格。
铸铁栏杆位于灵沼轩中央铁亭的二层外围一圈,使用了西方典型的卷草花卉装饰图案。
貂皮金凤嵌珠宝皇后朝冠。朝冠圆形捲檐式,帽沿为棕色薰貂皮,顶缀红绒。冠中心以金累丝凤叠压三层顶子,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贯东珠各一。金累丝凤上凤顶及羽翅均镶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其上均饰猫睛石一,凤顶及身体羽翅皆饰珠。帽背缀回首金累丝凤一,凤身饰猫睛石一及珠数个,并垂挂“六行二就”,六行指六串垂珠,二就指被中间饰青金石的结分为两段,下坠珊瑚坠角。清代皇太后、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和服用场合与皇帝的冬朝冠基本等齐,但装饰所用的珠宝更多,形式上有男女的差别。
金嵌珠宝金瓯永固杯。杯金质,直口,两侧各有一夔龙耳,龙首顶嵌缚珍珠。三足,以卷鼻象首为形,象首嵌珍珠及红色宝石。杯身錾刻缠枝宝相花,花内嵌东珠、红色宝石及蓝宝石等各色彩宝。口沿饰以带状回纹,一面錾刻篆书“金瓯永固”,另一面錾刻乾隆年制'。通体以点翠为地,惜多已脱缺。造型优美并富丽堂皇。每年元旦子时,乾隆帝都会在养心殿东暖阁举行开笔仪式,以金瓯永固杯饮用能消灾延寿的屠苏酒,点燃“玉烛长调”烛台上的蜡烛,再用“万年青笔”写下新年祝福吉语,同时翻阅是年的历书,祈愿政权稳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铜符板及五栱。该符板铜质,上刻镇宅灵符,为守护宫室的古建镇物,供奉于养心殿明间梁架内藻井正上方,坐北朝南,铜五供一套陈设于前。符板上的内容是佛、道两教的镇宅厌胜经咒、符咒的拼合,是雍正朝同时推崇道、佛教的典型体现。紫禁城内所现符板较少,仅见于等级较高或功能重要的建筑,且材质不-。太和殿梁架内发现的5件符板分置于东、西、南、北、中,皆为木质。此件养心殿符板,于清代《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有记载∶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吉时,将旧做下黄铜符板分安在养心殿。
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横披窗槅心。这件漆纱原为镶嵌在符望阁一层南面明间宝座栏杄罩横披与槁扇內的槁心。漆纱是种特殊的织物,清代例由江南地区织造并进贡,可用于制作衣物、灯罩等,传世实物极其罕见。些件漆纱是专为符望阁定制的,制作于乾隆三十八年,由两淮盐政李质颖在江南一带督办,造成后运送到京。漆纱正反面均做金银三色西番莲、卷草和夔龙纹装饰,双面皆可观赏,有如一件双面绣,且可完全透光,精美程度超乎寻常。漆纱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根据文物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与复原,初步探明,漆纱系以桑蚕丝织成的纱芯为地,每根纱芯上都包裹着一层大漆,正反两面中部的图案均以纸样为衬地,其上涂刷大添,并以漆层厚度变化做出立体感。漆层之上,再以金箔和银箔研粉,综合运用描金银,贴金和晕金等多种传统技法描绘纹样,实现富于深浅变化的色彩效果。
明黄色缎绣藤萝纹夹衬衣。衬衣为清代后妃便服之一,通常穿于氅衣、马褂等外衣之内。其式为圆领,直身式,大襟右衽,多重短平袖,裾不开。此件衬衣在明黄色缎地上加绣彩蝶及绿、蓝、紫三色藤萝花,绣工平整细腻,配色蕴藉雅致,缀铜鎏金錾花扣一,铜鎏金狮子滚绣球币式扣五,湖色素纺丝绸里。清代后妃便服具有纹样主题统一的特点∶在衣服多重领袖绦边中,必有一道与衣服的主体纹样相同,从而起到相互呼应和衬托的效果。此件衬衣即在领、袖、衽及下摆装饰了一道石青缎绣彩蝶藤萝纹边饰。此外,清代帝后服饰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服饰的颜色是使用者身份的重要标志。按照清代冠服制度的规定,明黄色仅为皇帝、皇太后皇后和皋贵妃所使用。此件明黄缎绣衬衣应为孝钦皋太后生前所用之物。可见其对藤萝纹图样钟爱有加。
长春宫烫样。长春宫是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春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清咸丰九年(1859年)之后,长春宫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改建,拆除了长春宫宫门及其前的宫墙,并将原太极殿后殿体元殿改为穿堂殿,殿后加盖三间抱厦为戏台,成为与太极殿相通的四进院,合两宫为一宫。同治皇帝亲政之后,慈禧太后由养心殿后殿燕喜堂移居长春宫,又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二十三年(1897年)对此建筑进行多次修缮。长春宫烫样,原为慈禧太后四十寿辰而设计,但因同治帝驾崩未实施。烫样中的凉棚形式与长春宫正殿建筑一样,分为五间,用杉篙高高支起,搭出悬山顶样式,上覆苇席,殿顶开天窗便于光线进入,窗上分设一层卷箔和油布以防沙防雨。从这具烫样可以了解清宫夏季防暑的一项具体措施。
此灭火铜枪筒身由四节水管组成,储水量较多,筒身内有可抽拉铜管,前面出水圆头上有排列有序的小孔,灭火时,水可从不同方向喷洒。由于此水枪体型较大,使用时需两人配合。在水枪的正面有“顺安泰巧制灭火水龙,本号始创,向造铜水龙喉发售,今新出精工巧制灭火铜枪,一人持以射水,喷薄涌出,出水高数丈,灵便异常,倘遇同禄之警,即能湮灭,大效便工相宜。铺在粤东省仁济街开张”的款识和广告。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广东制造的水枪,可能是宫廷向商家购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