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口三国文化宝库
樊口三国文化宝库
鄂州历史文化的精华在西山,西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樊口、杯湖、退谷。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人文景观遍地。晋太尉陶侃樊口宅、唐侍郎元结居、宋学土苏轼武昌樊口幽绝处。
但是,还不仅如此,这里三国古迹很多:刘备周瑜樊口会师处、吴王钓鱼台、孙权樊口猎豹地、吴王岘、泊船湾、武昌鱼原产地等等。
2012年12月25日,鄂州市吴都文化研所研究员、知名学者、教授、一行九人,在万齐文的率领下,带着厚重的三国历史,带着吴都人民的希冀和期待,对三国古遗迹-作了 考研,打开了存封的历史画卷,开启了樊口三国文化宝库。这里是一座三国露天博物馆,这里是亟待开发的三国旅游资源!
为此,特奉献市民,缮飨读者。
樊口。樊口:在县西北五里(《统志》)。樊港在县西南,一名樊溪,一名樊川。案:《唐书地理志》武昌有樊川。源出咸宁县东四十里石燕泉,北流为高家河,入武昌县北为樊港,经樊山下西北入长江,为樊口(《大清-统志》)。黄州与樊口正相对,东坡(苏轼)所谓武昌樊口幽绝处也,汉昭烈(刘备)用鲁子敬(鲁肃)策,进住鄂县之樊口是也(《陆游入蜀记》)。见《武昌县志.古迹.樊口》,樊口即樊川(长港)入江之口。
刘备樊口屯兵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前夕,刘备兵败当阳。鲁肃与刘备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献联盟抗曹之计。据《三国志.蜀书.刘备传》载录:“(刘)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刘备被曹军打败后,想南逃西苍梧,投奔太守吴巨。后来听从鲁肃计,带领关羽、张飞、赵云等退驻鄂县,屯兵于樊口。
刘备周瑜樊口会师处。刘备周瑜樊口会师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被曹军打败,从鲁肃计, 屯兵鄂县樊口。周瑜率三万大军于柴桑西上樊口,与刘备会师,联军西上赤壁抗曹。
据《三国志●蜀书.刘备传》:“(刘) 备从鲁肃计,进驻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遭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日: ‘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 ‘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 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日:‘彼欲致我, 我今自结托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日:‘今拒曹公, 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 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天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将二千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这就是刘备周瑜樊口会师时的对话,周瑜率三万大军,刘备“恨少”,“未肯系瑜”只将二千军士给关羽、张飞,随周瑜先行西上抗曹。可见赤壁大战的序幕是从樊口拉开的。
樊姥庙。大姥庙:在县樊山口(《一统志》)。旧名樊姥庙。《武昌记》日:“樊口南有大姥庙,孙权常猎于山下,依夕见一姥,问权猎何所得。日:正得一豹。母日:何不竖其尾?忽然不见。”汉天子出巡时竖豹尾,这里是说孙权有帝王之兆。后孙权立樊姥庙祀之,并铸有豹尾鼎。(见《武昌县志.秩祀》
吴王樊口猎豹处。孙权曾于樊口猎豹,史书多有记载。宋代苏轼的《樊山记》:“仲谋(孙权)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何不建其尾?’ 忽然不见。今山中有圣母庙,予(我)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苏轼说他于十五年前来过一次, 当时圣母庙里彼板上留有模糊的“得一豹”三个字。苏轼谪贬黄州后再次游圣母庙时,彼板上模糊的“得一豹”三个字,已经完全看不见了。
据《武昌县志》引陈朝●虞荔《鼎录》:“ 吴主孙权猎于樊山口见一姥,问得何兽,答曰:得一豹。日:何不截尾。遂为姥立庙,并作鼎, 文日:‘豹尾鼎’。”
吴王长安号。“长安号”是当时是国最大的水上”航母”巨舰,能坐水军一千人,曾作为旗舰到过我国的台湾及东南亚诸国。长安号造于武昌。试航于樊口钓鱼台的江津,遇特大狂风泊船于樊口湾。《三国志.吴书》载文:“权于武昌新装(造)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舵工取樊口。权日:, 当张头取罗州。'利拔刀向舵工日:‘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舵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还。
长安号试航于樊口,留下了泊(败)船湾、吴王岘、岘山亭等三国古迹。吴王岘。吴王岘:亦名吴造岘,在樊口上一里。《水经注》载日:樊口之北有湾,孙权与群臣泛舟江津,至岸而败,故名其处败舶湾。因凿樊山为路以上,人即名其处为吴造岘。(见《武昌县志.古迹》
长安号试航行于樊口钓鱼台江津,遇狂风泊于樊口水湾。大船至岸而坏,吴王命土命凿路以上,供吴王踏脚的地方为吴造岘,又名昊王岘。宋代武昌县令薛季宜为此写了一首《樊口》诗:“长安当日碎樊山,闻说孙郎凿岘还。舴艋架虚掀舞其,可堪破舶问前湾。”孙郎凿岘,当指吴王岘。
吴王泊船湾。败舶湾:在武昌县西(《大清- -统志》)。 败舶湾在县西北七里。《寰宇记》作水上七里。吴志云:孙权与群臣泛觞于大船江中,西上逢恶风,权遣舵工张头取罗(芦)洲。谷利拔剑,舵工急取樊口,未及至樊口湾中,船破。因名败舶湾,见《武昌县志.古迹》。长安号试航,败舶于樊口水湾,因名败舶湾,亦名泊船湾。
樊山成。樊山寨:据《舆地纪胜》引《土俗编》云:樊山成,(三国)吴、晋以来成守,有成主统之。唐设樊山府、南唐置樊山砦。《五代史》有武昌寨,《明史》有樊山寨,清《统志》亦称樊山寨,并云:樊山寨在樊山下。(见《武昌县志.古迹》
岘山亭(九曲亭)。岘山亭:岘山亭在县西樊口九曲岭,吴王现上,为孙吴遗迹。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重建, 苏辙有(记》以山道九曲为名九曲亭,见《武昌县志.古迹》.九曲亭原遗址在樊口杯湖东侧,西山山道九曲的地方。
广宴亭。唐侍郎元结在樊山东上选取其地形,验其“图记”,在孙权宴游实客之地,与武昌县令马响建广宴亭,马确取其谢肤,(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樊山开广宴”诗句中的“广宴”二字,为广宴亭。
广宴亭是在孙权宴游遗址上:修建的。遗址应在“樊水东尽”樊山南的鲜津,即今吴王钓鱼台西,上方的雨台山水厂 不远的地方。
吴王钓鱼台。钓鱼台:在县西北江滨,相传钓鱼台为孙权变会群臣之处。《三国志.张昭传》记载: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见《武昌县志●古迹》。市新博物馆斜对面
武昌鱼港。武昌鱼:即樊口编鱼。据《武昌县志》记载:“鲂, 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据水生生物研究所考察,武昌鱼即团头鲂。头团、肉多、体厚,两侧呈菱形,口较宽,背鳍短,尾柄高。武昌鱼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一一种 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名肴。
武昌鱼得名于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孙皓帝从建业迁都武昌(鄂城),宝鼎元年(226年) ,八月,新上任的左丞相陆凯在武昌殿上给孙皓帝的疏中,引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武昌鱼由此而得名。1956年,毛泽东主席写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名句,使武昌鱼蜚声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