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必须全方位
人类处在自然和社会之中,又是“万物之灵”,人们的生活内容十分丰富,与社会的接触面也十分广泛,受到的损害也必然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伤害的因素多,养生的方法随之也多。每种养生方法都有其限定的作用,只能预防某些特定的损害。养生如果顾此失彼,只注意预防这一种损害,不注意预防另一种损害,是达不到良好的养生目的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实行养生,才能获得理想的养生效果。
养生方法很多,怎样才能做到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只有掌握了养生要领,才能做到全面养生。
要领是纲,是简明而科学的概括。明朝的名医万全根据养生的精神实质作了这样的概括:“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祛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保定其气也;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祛疾者,慎医药也。”万氏的概括很简略,但也很全面。四者之中,寡欲居于首位,这是关键,也是最难做到的。欲望人人都有,食欲与性欲,更是动物与人共有的本性,是生存的保证,没有是不可想象的。人类的社会生活使人还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欲望,这就是名利。名利之欲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名可以鼓励人的上进心,利可以让人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欲望不可以没有,但必须控制,不控制就会变得贪婪。贪食、贪色,使生活放荡,伤脾伤气,伤肾伤精血,其害无穷。贪名贪利,时时处心积虑,玩弄权术,吹捧奉承,钩心斗角,心无宁日,伤心伤神,损气耗血,同样危害不浅。反对贪婪,是养生的第一大内容。二是慎动。慎动不是不动,而是要动得适当。要动而不妄,劳动、运动、练功都要适度。养生家提倡的运动锻炼不同于现代的体育竞赛。竞技运动的目的是夺金牌、破纪录,养生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它强调经常要运动,但运动量要适中。三是法时。法时指的是适应自然,效法自然,避免自然因素的损害,根据自然规律安排生活和锻炼,以便更好地培育生机,强身拒邪。四是祛疾病。养生是为了防病,没有任何疾病的人恐怕是很难找到的,有了病如何祛除是争取长寿的重要问题,也是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祛病,最要紧的是对待医药的态度。唐代名医、养生家孙思邈说:“养生者当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释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记住五失,你会获益匪浅。另外,古人还认为,健康长寿者不外慈、俭、和、静四字而已。盖人心能慈,既不害物,也不损人。
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所谓俭者,非止财用,俭于饮食则养脾骨,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和是指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所谓静者,身不可劳,心不可轻动也。
总之,养生必须全方位实行。养成眠不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遇事勿急,过急则伤;喜怒哀乐,过度则伤;谈笑食息,失时则伤;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均易致伤。损伤之极,即可亡身。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行,目不极视,耳不极听,坐不过久,卧不及疲。光寒而衣,光热而解;不及饥极而食,不及渴极而饮;无喜怒哀乐之系其心,无福贵荣辱之动其念也。正如古人所曰:“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之。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此语警惕,足为养生者圭臬(准则)。民间还流传:“饭后百步行,睡觉不蒙头,老婆长得丑,活到九十九”,话语虽俗,但都是真知灼见。也有现代人书对联,上联是:“早死晚死都得死”,下联是:“早退晚退都得退”,横批是:“早退晚死”。以上所述养生之道,其实也就是中国养生家们的普遍主张,这些方法人人都可以做,但必须养成习惯,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