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凝血四项详细解读!建议收藏

凝血: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生理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一方面,必须保持流体状态下不发生凝固;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创伤,即可通过正常止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系统。正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平衡失调即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延长见于因子VIII、IX、XI缺乏症、血管性血友病(VWD)、严重的因子II、V、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性亢进、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2、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PT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正常值:12±1s。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延长①II、V、VII、X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蛋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血循环中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缩短示高凝状态。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标定),是可以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进行标准化报告的方法。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4、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正常人为16-18s 较正常对照组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TT延长见于血循环中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含量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等。若TT延长能被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纠正者提示血浆中类肝素物质增多。

5、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bg)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正常值2.0~4.0g/L Fbg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病等。Fbg增高见于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等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和D-二聚体检测(D-dimer,D-D) FDP正常值1~6mg/L。FDP≥20mg/L有诊断意义。FDP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溶栓治疗、尿毒症等。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正常为阴性,阳性是诊断DIC、肺栓塞等的辅助条件。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尽快联系,仅供大家学习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