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道、地道、人道

2020-03-06 22:34

来源:新文艺工作室

免责声明:本文中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道德经》是宇宙天下第一奇书。

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代老子研究专家高亨先生认为,地、天、道三字传抄误重,应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我相信这一种解读法。

道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自然”。

这个“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之外的非人为的生命与物质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物都在道里面。

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但人不一样,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为自己的上帝。

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诉你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体,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道。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的和谐秩序,如果天无以宁静,地无以宁静,受害的最终还是人类,道不会受任何损伤。

其次,要自为。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这是我自己办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悦和事业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

第三,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就是顺着形势去做。每个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质,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天时,应因地制宜,随时变化。

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止;锐气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金山银山,没人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自己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天道好循环。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是佛教用语,“成”,事物出现;“住”,事物繁荣一段时间;“坏”,开始走下坡路;“空”,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

老子提醒我们,要虚。

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虚才能容纳一切,不致招来怨仇。

虚才能不恋权位,该舍就舍,该去则去。“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

要有度!

虚是境界,有度是实在的功夫。就人世间而言,人与人之间有边界,不可冒犯;就物质取舍而言,只取所需,不取所欲;就人与自然而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应知止。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不是自己的,一毫而莫取。清风明月虽无尽,但观月之亭,临风之阁,能无尽乎?因此,知止就是:放开心事皆无限,一点道心四海同。

三、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老子这句话是说:“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获益反而是受损。”

中国古人更看重整体的平衡和长久的和谐。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阳长阴消,阴进阳退。问题的关键不是阳占多少、阴占多少才合适,而是阴阳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

有的时候暂时获利,但破坏了阴阳的平衡,对将来的稳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时候暂时受损,但有利于维护阴阳的平衡,反而对将来的和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古代的圣贤人物,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谈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所以中国人常说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够秉持天道,积德行善,当然天会眷顾你。

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的根本,就是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告诫他的话:“ 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这个“己立”,并非由自己乱来,而是有一个天命在,这个天命就是“善”。“己立”所立的根基,就是德,就是善。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于善人。”

天下的圣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们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一个,积德行善才会获吉,才会有福。

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损还是益,关键是看对族群的和谐是否有利,对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辈子的志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能否保留一方心灵的净土呢?《道德经》绝对开卷有益,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已是受益终生。

(0)

相关推荐

  • 我读《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读<道德经> 2 6 天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25,26)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1-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 ...

  • 道德经-第一章 有无之辨

    第一章 道经 有无之辨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有一本书,谈论圣王.天下.百 ...

  • '道生一、一生二',老子参透宇宙真相,说出谁才是世界的主宰

    和浩瀚无垠的宇宙相比,人类是如此渺小,却依旧阻挡不住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究.从古至今,无数的科学家和相关爱好者对宇宙进行了观察和侦测,然而,却没有一个人能看透宇宙的本质. 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 ...

  • 《道德经》这一章告诉我们:爱是什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 ...

  • 道德经妙解 | 62 一村一天堂(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 ...

  • 天道地道人道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天道.地道.人道.可是我们如果问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人们似乎也都能说出点道理,我们日常也经常说你这个不人道,老天爷饶不了你,要办事地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呢? 所谓道 ...

  • 天道 地道 人道 道法自然

    预测多了,什么样的事都能见到,但有些事是很考验预测师是在做善事,还是造口业. 比如说某人问,我明年公务员能考上吗? 起局一看,明年根本就不可能考得上,这个时候你会怎么说?说明年一点机会没有?还是告诉对 ...

  • 国学十二道,道出“天道”“地道”“人道”道道扣人心弦

    国学十二道,道出“天道”“地道”“人道”道道扣人心弦

  • 第14-15集四柱八字学曾氏命稿例题全解课程全集:天道地道人道、干支作用关系喜忌理论分析

    第14-15集四柱八字学曾氏命稿例题全解课程全集:天道地道人道.干支作用关系喜忌理论分析 视频+教材=成功 大多数爱好者对四柱预测理论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思路,平时书看得比较杂乱,都没有悟出精华, ...

  • 天道地道人道,人人应该知道,不知道会失道!

    天道--健圆--日月星辰有序可循. 地道--厚德--万物生长美丽自然. 人道--正义--通情达理文明发展.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诚.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地道酬 ...

  • “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精华 的全新展示

    牛顿说:'如果大自然是和谐的,那它本身就是自适应的简单原则的运用,就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它.'科学探索方法就像包葱头,要弄清楚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将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尤其是数学法则表述 ...

  • 《八字命理学》要掌握的要领~天道地道与人道

    一.天道 欲识三元万法宗,先观帝载与神功. 原注:天有阴阳,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随时显其神功,命中天地人三元之理,悉本于此. 天干为天元,地支为地元,地支中所藏为人元.人之禀命,万有不齐, ...

  • 无极和太极,天道和人道

    无极就是太极吗? 我们知道最早提出太极概念的是孔子,而无极概念,是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用"无极"来表示道的终极性,指世界无边无际,无穷尽. 而孔子,用&quo ...

  • 天道与人道

    古之圣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如老子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么,圣人为什么要追求天人合一 ...

  • 庄子临终前的一席话,道破了天道 地道和人道的奥秘

    庄子临终前的一席话,道破了天道 地道和人道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