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夜读,感动之余写下一首七绝,讨论天伦中的真情,耐人寻味
人上一百,各种各色;媸妍毕露,争奇斗艳。其实没有任何可以惊讶之处,就像这个世上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人也不可能两次把脚踏入同一条河流。或许,生命的神奇便在这里,永远会拿出难以求解的事物,强烈地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和求知。
宋朝诗人陈文蔚夜读诗歌,心中忽然有感,顿时觉得人生诸般奇特,于是在满怀情绪激荡之下,挥毫写成一首七绝小诗,追问着天伦中的一些道理。
《十一月十四夜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
【宋】陈文蔚
人生虽是有愚贤,到底天伦只一般。
惆怅同安何处所,不堪岁暮更天寒。
题目中的康节,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少年时代,读书苏门山上,跟人苦学《河图》《洛书》,妙悟神契,多所自得。首创“先天易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而社会时时却在退化。卒谥康节,故人称“康节先生”。
沉静的夜晚,万籁俱寂,正是用心读书时分。诗人蓦然被诗中所写,或是某些思想,或是某个事件,触动心弦,于是难免感喟一番。“人生虽是有愚贤”,人的一生,虽然是各有不同,或者愚笨,或者贤明。
很久之前,有这样一句话,叫:“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生命虽然没有贵贱之分,但是人类社会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残酷而又的阶层。这种壁垒,仿佛天堑横阻在人类之间,时时提醒着,人与人之间真的还是存在着些什么。
但是,“到底天伦只一般”,这是诗人得出的一个结论,来自于他自己的本心,应该是受到康节先生忆弟诗的感动后的想法。到底,毕竟或究竟的意思。用在这里,似乎只是一个轻易的转折,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肯定。这种肯定是思想上的进步,完全符合传统儒家学理,慢慢地完善着人自身的某些缺陷。
天伦,结合诗歌题目,此处应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如南朝宋鲍照《谢假启》中所写:“天伦同气,实惟一妹。”但需要注意一点的是,结合诗歌开头两句,其中难免带有另外一个涵义,那就是天理或天意。无论人的出身或者本性,是愚是贤,天然的亲情都是一样的,是无法改变的。
“惆怅同安何处所,不堪岁暮更天寒”,世间分离恒在,亲人天隔一方,只能各自满怀着忧虑和担心,怕对方生活不如意,抵抗不住岁月的风雪侵袭。这里的“惆怅”是消极的情绪,却是积极的情感。“岁暮”和“天寒”,是天时的轮转,是自然的灾害,也代表着人世间奔涌而来的各种祸患。
所以,这些都是诗人在得出开端的结论之后,继续使用一种猜测推导出来的场景,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论点“天伦只一般”。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同理之心”,就像哲人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
宋人写诗,喜爱“讲理”,这是一种开拓,也是一个枷锁,牢牢地僵硬了诗的灵性。有点儿画地为牢,理性大于诗性。或许牵扯到人类的历史发展,时代就像灰尘一样越积越多,越堆越厚。后来者必定会比前辈想得多,思考的杂。复杂的想法总要寻找一个出口,诗歌便成为很好的代言品。
陈文蔚的这首诗是读邵雍诗后所作,康节先生既然是易学大家,在诗里面讲点天理或人伦的大道,肯定是在所难免的。此诗既属“读后感”,受到一些“牵连”,也是无法避免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