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劝上大一的孩子备考研究生,当下社会,不考研就没有未来吗?

前些天在某个社交平台看到一位大一学生的吐槽:“刚考上大学,父母就开始劝我考研,难道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考研吗?
父母劝上大一的孩子备考研究生,恰恰反应出家长们的焦虑。难道在当下社会,不考研就没有未来吗?
必须承认的是,在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层次,是走向成功的最好方法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拥有本科文凭已成为稀疏平常之事。而东西一旦多了,价值就会下降,本科文凭亦如此。以前有本科文凭被称为“人才”,找一份工作没什么大问题;现在拿本科文凭找工作,如果不是名校、不是好专业,很难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数据显示,2018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为820万;201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834万;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4万。有人预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或会突破900万。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不考研可能真的没有未来。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数据: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突破200万;2018年,考研生数量增加到238万人;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为290万,较2018年增长了52万,增幅高达21%;2020年,全国考研人数达到341万,增幅又超过50万。某机构曾对考研生的考研动机做过调查,发现,以“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动机报考研究生的占比36%,位列第一;排第二的考研动机为“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占比21%;排第三的考研动机为“获得学历、学位证书”,占比17%。
既然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考研生数量呈暴涨趋势,说明考研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共识。大家对考研充满着热情,愿意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从“增值”或“保值”的角度看,大学生选择考研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当下社会,学历与薪资还是成正比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去同一个单位上班,研究生的薪资通常都会比本科生高。如果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竞聘一个岗位,在学校名气差距不大的情况下,研究生也通常比本科生更有优势。
不过当拥有高学历文凭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时,学历会快速“通胀”,薪资与学历的关系会变得不正常,文凭与待遇的正关系也会被削弱。此时的大学生,不断提升学历不一定能让自己“增值”,大概率只能让自己“保值”。
如今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本科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也在扩招,竞争强度不断上移,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高学历——高工资——刺激更多人追求高学历——高学历人数急剧增加——学历注水——学历“贬值”——更高的学历。于是,本科生开始与专科生争夺工作岗位,研究生开始与本科生争夺工作岗位,很多高学历人才做着很基础的工作。而由于原本属于本科生的岗位受到来自研究生方面的挤压,本科生就业变得愈发困难。研究生也觉得委屈:多读了三年书,干的是本科生的事,拿的是本科生的工资。这就是大家热衷考研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考研的话,很多本科生只能去跟专科生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
也就是说,人们对考研充满热情,并非都出于热爱,许多人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本科生毕业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比如考上公务员,又有几个人愿意花这么巨大的代价为不确定的未来拼搏呢?
所以,那些已经有了稳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千万不要一时兴起辞职读研,除非就读的是实力很强的知名大学或个人对学术研究有极大兴趣。毕竟研究生三年之后,谁都不能保证一定能找到比现在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更好的工作。但对于那些找工作很艰难的大学生来讲,读研不仅能提升学历层次,让自己“保值”或“增值”,也给了自己一个至少三年的“就业缓冲期”。
话说回来,大一就准备考研,未免战线拉得太长,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上,如果能把学习成绩提升至班级前列,搞不好能拿到推免生资格,保送研究生可比参加研究生考试要舒坦得多。
考研,是一场战斗,或许成功,或许失败。有些同学失败了就放弃,有些同学面对多次失败仍不放弃,这就是奋斗精神,这就是考研精神。事实上,即便我们不准备参加考研,也要有奋斗精神,也要敢于正视失败、勇往直前。要知道,机会不只眷顾勤奋的人,更眷顾持之以恒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