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政策临近发布 行情利空加剧!
进入12月中下旬,中晚籼稻收购渐入尾声,市场粮源逐渐下降,普优价差越拉越大。市场主体轮动,粮库轮换收购工作基本结束,贸易商和米企以销定购,备货节奏放缓。临近年末政策调整呼声愈演愈烈,短期利空中晚籼稻市场。
收购渐入尾声 收购量再创新高
由于明年政策调整预期加强,农户惜售心理大幅减弱,纷纷加快手中余粮消化速度。进入12月中下旬,中晚籼稻收购渐入尾声,市场粮源下降速度较快,各方主体收购进度放缓。据国家粮食局发布的五日收购进度数据统计,截止到12月1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2610万吨,同比增加208万吨,增幅8.66%。其中五日收购量在10月底最高达到284万吨,目前回落至85万吨左右,收购趋势持续放缓。虽然距离托市截止日期还有一个多月,但是收购活动在12月末基本能够结束,后期收购基本属于有价无量状态。今年中晚籼稻收购市场呈现政策性收购量减少、其他市场主体收购量增加的现象。托市收购主渠道作用逐渐弱化,市场化、多元化收购成为主流。
分省份看,各省收购情况略有差异。安徽省:截止到12月15日,全省累计收购中晚稻666.51万吨(包含中晚籼稻547.98万吨,粳稻118.53万吨),同比增加23.63万吨,增幅3.68%。收购主要集中在滁州、合肥、淮南、安庆和六安等市,其他地区收购量相对较少。湖北省:截止到12月15日,全省累计收购中晚籼稻718万吨,同比减少96.45万吨,减幅11.84%。
新稻价格普弱优强 差距越拉越大
近两年受中晚籼稻种植结构调整及市场选择的影响,普通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下降,优质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供需不平衡进而影响到市场价格走势。进入12月中下旬,中晚籼稻市场剩余粮源偏少,优质稻粮源更少,价格普弱优强凸显,价差越拉越大。收购主体轮动,粮库轮换收购工作基本结束,市场主体逐步转换为以贸易商和加工企业收购为主,普通中晚籼稻受托市支撑,价格基本保持稳定,质量偏差稻谷价格持续偏弱,优质稻价格小幅上涨。
据中华粮网监测,安徽省普通中晚籼稻质量偏差,市场价格走低,基本维持在托市价附近徘徊。截止到12月18日,普通三等中晚籼稻收购价芜湖2720元/吨,较上周持平;滁州2700元/吨,较上周跌20元/吨。湖北省中晚籼稻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截止到12月18日,普通三等中晚籼稻收购价宜城2680元/吨,襄阳2720元/吨,均较上周持平;优质中晚籼稻收购价宜城2800元/吨,较上周涨20元/吨,襄阳2840元/吨,较上周持平,主要受终端大米加工疲软制约,前期稻谷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没有延续。湖南省中晚籼稻收购市场普优分化。截止到12月18日,普通三等中晚籼稻收购价长沙2700元/吨,较上周跌10元/吨;益阳2724元/吨,较上周跌16元/吨;优质晚籼稻收购价长沙3000元/吨,较上周涨30元/吨,益阳3015元/吨, 较上周持平。
籼米供需宽松 市场疲软难改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45264万亩,较上年略增20.4万吨,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0856万吨,折合大米约14600万吨。
从中华粮网年度供需平衡表来看,2017年我国大米总消费量约13230万吨,消费量略低于产量,年度结余为正,再加上历年累计库存,我国大米供需形势持续保持宽松局面。供给持续增加,需求相对稳定,大米价格缺乏有效支撑,疲软走势已经成为今年市场常态化趋势。
进入12月中旬,大米市场需求整体仍疲软,多数米企均保持订单出货,量不大。同时受米企开机率低的影响,副产品米糠价格持续稳中上涨,目前市场最低价已达到1400元/吨,较上月涨200元/吨。随着元旦临近,部分产区经销商节日备货基本结束,受籼米市场销售整体滞缓影响,米企表示对月底的走货并不抱信心。
据中华粮网监测,近期主要产销区中晚籼米价格整体保持稳定,部分地区小幅调整,市场贸易量相对较少。截止到12月18日,湖北省中晚籼米平均批发价4240元/吨,优质中晚籼米平均批发价4800元/吨,均较上周持平。湖南省中籼米平均批发价4128元/吨,较上周跌11元/吨,晚籼米平均批发价4140元/吨, 较上周跌30元/吨;安徽省晚籼米平均批发价4360元/吨,较上周涨20元/吨。福建福州晚籼米批发价3940元/吨,广东广州晚籼米批发价5160元/吨,均较上周持平。
政策临近发布 调整呼声渐高
临近年末,距离新年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发布日期越来越近,由于稻谷价改方案关乎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利益,市场上关于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从明年起直接取消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全面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方案,通过核算稻谷生产成本,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进行直接补贴。这种方法简单高效一步到位,短期内可以快速地削减库存,减少财政负担,但是对稻谷市场的价格冲击将会很大,不利于整个市场的稳定。二是归并稻谷品种,统一价格水平,逐步调降最低收购价水平,缓慢过度至最终取消。今后只公布稻谷最低收购价,不再分别设定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品种间保留一定质量差价,延缓托市收购启动时间。具体操作上,明年将稻谷最低收购价调低至2400元/吨(其中粳稻2500元/吨),并配套给予粮农基本收益补偿,托市启动时间延迟一个月,给予各类市场主体足够的时间入市收购新粮,然后“国家队”再出场收购。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改革方案的呼声更高一些。
当前稻谷作为我国主要的口粮品种,确保生产能力不下降,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是基本目标。因此短期内有必要继续保留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避免采取急刹车的改革方式,通过逐步调整把最低收购价调整到一个“合理水平”,构建以市场定价为主体的稻谷价格形成机制,同时积极促进稻谷产业调结构、减库存,配套建立生产者补贴机制,最终实现稻谷市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