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苏记】扬州石塔寺:禁花论饭(下)
其实苏轼不仅仅是喜欢渊明的处事之道,他对陶诗还有着另外的需求,他在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中写道:“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苏轼得到陶诗善本,大感喜悦,他每次身体不好的时候,就读一篇陶诗,但是他不一次读完,担心下次身体不适时无诗可读。对东坡而言,陶诗不仅怡情,还有治病的功效,这同样说明了渊明于他而言是何等的“先得我心”。因此,他的和陶诗更多者是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以及记录一些事实,比如他在《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写道:“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
汶河小学
显然这是谈论他替百姓跟朝廷争取减免积欠之事,百姓感念他的体恤,东坡也觉得自己的所为是有价值的。
东坡在扬州期间,除了理政之外,也在发现人才,《宋史·晁咏之传》载:“时苏轼守扬州,补之倅州事,以其诗文献轼,轼曰:‘有才如此,独不令我一识面邪?’乃具参军礼入谒,轼下堂挽而上,顾坐客曰:‘奇才也。’”
其中一个主干已枯
当时晁补之任扬州通判,乃是东坡的助手,他将从弟晁咏之的诗出示给苏轼看,苏轼大赞此诗之佳,等见面后,他夸赞晁咏之是奇才。然东坡对一些恶人也予以惩罚,比如他发现扬州一些寺院的僧人不守戒律,于是他将一些僧人赶了出去,石塔寺的戒长老闻讯后坐不住了,他派一位侍者前去见苏轼。宋圆悟克勤在《碧岩录》中载:
东坡镇维扬,幕下皆奇豪。一日,石塔遣侍者投状,求解脱事。东坡问:“长老何往?”对:“欲归西湖旧庐。”即令出,别候指挥。东坡于是将僚佐同至石塔,令击鼓,大众聚观,袖中出疏,使晁无咎读之,其词曰:‘大士何曾出世,谁作金毛之声。众生各自开堂,何关石塔之事。去无作相,住亦随缘。惟戒公长老,开不二门,施无尽藏。念西湖之久别,亦是偶然;为东坡而少留,无不可者。一时稽首,重听白槌:渡口船回,依旧云山之色;秋来雨过,一新钟鼓之声。谨疏。’”
东坡问侍者,戒长老想去哪里,对方回答说想回西湖旧庐,东坡让此人转告戒长老等候他的决定,而后他带着一群幕僚来到石塔寺,令击鼓聚众,东坡拿出写好的一篇文章命晁补之读给大家听。
校门前的两棵银杏
想来这个场面颇为搞笑,而东坡所写书文也是调侃的性质,以此说明了他对戒长老的看重。其实他跟石塔寺的戒长老早就认识,《墨庄漫录》载:
东坡自常州赴登州,经过扬州石塔寺,长老戒公来别,东坡云:“经过草草,恨万一别石塔塔。”起立云:“这个是砖浮图耶?”坡云:“有缝。”答云:“若无缝,何以容得世间蝼蚁?”坡首肯之。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也。明日,坡又作诗赠之云:“竹西失却上方老,石塔还逢惠照师。我亦化身东汉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这乃是斗禅机,当时东坡路过扬州,戒长老前来送行,东坡说他匆匆忙忙过扬州,以来不及前往该寺看石塔为恨,戒长老站起来说这不就是佛塔吗?东坡说这座佛塔有缝,戒长老则称如果没缝何以能庇护天下的天下的蝼蚁。
树龄540年
东坡写的另一首名为《石塔寺》的诗更具名气,他在诗题中写道:“世传王播‘饭后钟’诗,盖扬州石塔寺事也。相传如此。戏作此诗。”东坡说世上流传的饭后钟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扬州石塔寺,为此,他戏题了如下一首诗: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三百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只遗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唐代太原人王播,其父王恕做过扬州他曹参军,他随父来到扬州,不幸父亲去世了,于是他寄居在石塔寺。当时寺内吃饭时都会事先敲钟,王播闻钟后就会赶往饭堂,时间长了,他的蹭吃蹭喝受到了寺僧的厌恶。某天,寺僧们捉弄他,先吃饭后敲钟,这让王播扑了个空。然东坡在诗中写道,当时王播在饿着肚子作诗,以至于忘记了吃饭的时间。东坡引用了《五灯会元》中元禅师引谚语达僧众:“早知灯是火,饭已熟多时。”以此来说明王播只是听钟而忘了自己此时已经饿了,难道钟是饭吗。
接下来东坡又化用了韩信的故事,当年韩信没有发达时,寄居在一个亭长家里,亭长的夫人厌恶他在此蹭吃蹭喝,于是她就提早吃饭,等韩信来时饭已吃完了。城边的漂母可怜他没饭吃,连续给他做了几十天饭,韩信说将来有一天他发达了一定要报答漂母,漂母生气地说,我只是可怜你没饭吃,哪里是求报答。东坡用此典乃是来比喻王播的不豁达。
转到路头
《唐摭言》中载:“王播少孤,尝客扬州惠照寺木兰院,随僧粥食。久之,僧颇厌。一日,播出,度未回而先饭,讫乃鸣钟鱼,后播镇江都,因访旧游,所题字皆纱罩之。因留诗曰:‘上堂才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当年王播寄居在扬州惠照寺的木兰院,此寺即后来的石塔寺,因为他蹭吃蹭喝而被寺僧捉弄。这令王播十分羞愧,于是他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后来王播发达了,成为了当地的父母官,二十年后,王播调任淮南节度使,他再次来到此寺,看到他当年在墙上题的诗被僧人罩上碧纱保护了起来。僧人对他前倨后恭的态度,令王播感慨不已,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来感叹他的境遇。
等红灯
然东坡觉得王播不用这样想,他应当感念此寺僧人,说不定他们正是用饭后钟的方法来激励王播要上进,所以他才有了此后的成就。而其最后一句乃是化用了《传灯录》上所载公案:“邓州丹霞禅师。有僧于山下见师。师问僧:‘什么处宿?’云:‘山下宿。’师曰:‘什么处吃饭?’曰:‘山下吃饭。’师曰:‘将饭与阇黎吃底人还具眼也。’”
饭后钟的故事流传甚广,经东坡此诗,更让后人所熟知。当年晁补之就写过一首《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石塔寺烹茶》,该诗前半部分为:“唐来木兰寺,遗迹今未灭。僧钟嘲饭后,语出饥客舌。今公食方丈,玉茗摅噫噎。当年卧江湖,不泣逐臣玦。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可见到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当时的寺院仅剩下一小部分,虽然有王播的不豁达,但东坡还是喜爱此寺,还前往该寺饮茶。对于该寺的沿革,钱谦益在《扬州石塔寺复雷塘田记》中写道:“隋高祖分布舍利,命天下三十州同时起塔。扬州于西寺起塔,今石塔寺,其故址也。隋、唐以来,坏成不一,崇祯己卯,兵使者鄢陵郑公,发愿修复。掘得天佑四年石幢及小金瓶舍利。延三昧律师唱缘鼎新,婬舍酒肆,斥为伽蓝,末法中希有事也。”
走到顶端
看来此寺创建于隋代,皇帝分佛舍利给天下三十州,要求起塔供奉,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石塔寺。关于此寺的沿革,嘉庆版《重修扬州府志》引用南宋《宝祐志》称:“(古木兰院)旧为蒙因显庆禅院,本惠照寺。刘宋元嘉十七年为高公寺,唐先天元年为安国寺,乾元中为木兰院。”1980年,扬州西门外发现了《大唐扬州惠照寺新修佛殿志》石碑,其中提及:“开成三年建石塔,葬古佛舍利,因改为石塔寺。……以慧照旧额更剏于甘泉山,亦名甘泉寺。”
对于该寺此后的沿革情况,朱同芳主编的《江苏名塔》中有《木兰院石塔》一文,该文简述道:“22南宋绍定中(1228-1233),石塔曾倒塌,僧人于旧址重建。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石塔寺移建于扬州城内浮山观之西,而城外者仍名慧照寺。宝祐中(1253-1258),贾似道重修。明崇祯年间(1628-1644),僧三昧修寺及塔,建九佛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僧抚生重修,建大悲阁、石戒坛。雍正七年(1729),知县陆朝玑复‘木兰院’旧额。乾隆年间(1736-1795)扬州知府李逢春重修时,将唐代《藏舍利石塔记》碑砌于塔下。咸丰三年(1853),寺毁于兵火,唯石塔、戒坛与明代楠木楼尚存。同治、光绪年间,寺僧又陆续修建,完善了石塔寺的主要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唐杏
而今在网上能够查得1979年因为拓宽道路,将该寺剩余的建筑大部分都拆除了,石塔得以保留在原处,而今被包在了街心花园内,其附近还有几棵老的银杏树。
2020年10月26日,我再往扬州前去探看石塔。我将车停在了旁边的石塔宾馆内,这里原本是招待所,其所占之地就是当年的古木兰院。这里的停车场对外开放,停好车走出大门,就看到旁边有一座仿古建筑,走到近前,看到了介绍牌,称此处为“石塔寺楠木楼”。介绍牌上说,该楼原本是石塔寺的藏经楼,建于明崇祯十年。虽然时间不是很遥远,但能找到此孑余还是令我很兴奋。介绍牌上谈到了石塔寺的沿革史,当然也会讲到饭后钟的故事。
千年银杏主干
从外观看过去,这座楠木楼做过改造,一楼全部成为了门面房,卖假发的挨着卖保险柜的,旁边则是旅行社,这些门面中唯独没有卖书的,这颇不符原本的藏书功能。楼前有棵大银杏树,上面写明树龄是220年,此树显然够不上东坡所处的年代。
宾馆院内
宾馆停车场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那座著名的石塔,但遗憾的是,我围着这一带兜了一圈,始终未能找到靠近石塔之路,只好把镜头拉近拍照石塔,但是石塔的细部拍不清楚。我在塔下还看到了文保牌,上面写着“古木兰院石塔”。
树龄1065年
继续往前走,石塔宾馆的隔壁是汶河小学,查到的资料上显示,该小学也是占古木兰院之地。而今小学大门紧闭,隔着院可以看到里面也有几棵老银杏树,其门外的一棵标明树龄为540年。仰望此树,上端有一根主干已经枯掉了,《江苏名塔》一书中写道:“建国后的某天,电闪雷鸣,银杏树被劈为两半,枯死的一半因为纹理奇特,被移至瘦西湖的小金山上,作为盆景供往来的游客观赏,后来有心的园艺人员在它后面种了一棵凌霄,攀附于其上,每年一到春末夏初,凌霄绿叶繁茂,红花艳丽,生机勃勃,看上去似乎是枯木又萌出了绿意,这便是景区独特而著名的树桩盆景——‘枯木逢春’。”想来这段记载说的就是这棵树。
千年银杏依然枝繁叶茂
走到十字路口,这里摆放有花坛,我试着走入其中,看到一个随形石上刻着“唐杏”二字,介绍牌上称这棵银杏的树龄已达1065年。不用说,东坡一定见过这棵树,我只是不知道他在此树的哪个角度乘凉喝茶,于是围着这棵古树兜了一圈,想来一定能踏到东坡的脚步。
站在此处反看小学
转到石塔的另一侧,在这里慢慢寻找,因为资料显示石塔寺有一口古井。清中期收藏大家阮元乃是扬州人,他在《摹刻扬州古木兰院井底兰亭帖跋》中称:
金华兰亭,乃明正统间两淮运司何士英从扬州取去者。相传以为汴京睿思绍彭遗石思陵南渡失于扬州者,殊未必然。然明时掘自扬州古木兰院井中,则甚确,是必唐刻之摹本也。嘉庆己巳长夏,命海盐吴厚生在杭州摹勒一石,归置扬州北门外古木兰院中,聊远故迹去尔。
隔着大门探看
阮元说金华兰亭乃是明正统年间何士英从扬州拿去的,明代时,有人从古木兰院的井中发现了兰亭刻石,阮元断定这是唐代摹刻之本。嘉庆十四年,阮元命吴厚生在杭州摹刻了一块,而后将其竖在了古木兰院院中。这块碑已经找不到了,然我在街心花园内也未看到古井。于是返回到汶河小学门前,隔着铁栅栏伸头探看,里面也没有古井。再转到楠木楼前,亦未见古井,却发现其侧墙上挂有楠森楼的文保牌。再入石塔宾馆,看到了楠木楼的后院,进院寻找一番,也未找到古井,无可奈何,只好拍照离去。
站在历史的前沿
楠木楼文保牌
想一想,东坡在扬州时是快乐的,可以以他所填《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之词为证: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侧观楠木楼
而今扬州已经很难找到与东坡有关的遗迹,但想到他陶醉于扬州或者喝醉于扬州,由此让想到了那首名为《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歌,虽然歌名与东坡在扬州的所为不符,然其中一句:人生短短几个秋啊,不醉不罢休。则颇符他那时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