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华: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古代中国大体上是政治主导型社会,皇权所在地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因而,围绕京城的特殊行政区域——畿辅,在文化上也展现出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特殊面貌。畿辅以京城为中心,随着王朝的更替,其地理空间会呈现历时变化,但其所承担的诸如京官供给、京城防卫等政治、经济、军事功能却始终不变。所谓畿辅文化,即指因畿辅制度而产生的文化的区域性表现形式,它是由各种要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并伴随政权的更替和代兴,在具体制度和地域的变化上又呈现出不同样貌。元明清时期,以今天北京为中心的畿辅地区呈现出多民族政治、经济、思想、学术、宗教、艺术与文学在交流碰撞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特点鲜明,是近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对今天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近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畿辅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经碰撞而不断融合。元、明、清三朝,有两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多民族文化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环绕京城的畿辅更是展现这一文化形成过程的核心区之一。元代虽然始终奉行民族分化政策,但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不断内迁并笼络色目人,在中书省辖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局面。而后的明代,在封建的大汉族主义民族观主导下,北直隶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有所降低。但朱棣也曾讲:“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据《明英宗实录》载,少数民族在北直隶“不下万余,较之畿民,三分之一”。及至清代,统治者实行满蒙一体、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直隶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流渐成规模,如蒙古正黄旗人法式善主持乾嘉京畿文坛数十年,与大兴朱珪交游密切,所作诗文风靡一时。蒙古族和满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使崇尚道统、理性内敛的汉族文化增添了重视功利、活泼直率的因素,也使凝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不同宗教的活跃共存

畿辅地处皇权腹地,由于统治者的优容,元明清时期畿辅地区的宗教活动甚为活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政治中心区争夺信众,进行传教。宗教与政治关系密切,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就会呈现阶段性繁荣;反之,若与政治疏离,则会走向阶段性衰落。如,道教在元代受到优待,大批道观遍及中书省辖区。据光绪《顺天府志》载,仅大都周边就有 10 余座全真道观,洺水人李全祐为太一道六祖掌教,妫川人郦希诚为真大道五祖,涿州人岳德文为真大道八祖,可见道教宗派与畿辅的紧密联系。相反的例子如天主教,因罗马教廷与清政府产生礼仪之争,遭到长期禁绝。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在畿辅地区被密集修建或翻新,也产生了众多宗教精英。如,元朝统治者崇信佛教,尤其尊崇藏传佛教,在大都城及周边兴建了数十座喇嘛庙,规模宏大,僧众甚多。汉传佛教的临济宗在元代畿辅地区得到很大发展,真定临济寺被重修扩建,赵州柏林寺成为地域佛教中心,保定、真定、顺德路佛寺也颇为集中,还出现了海云、归云等著名高僧。

既中心又边缘的文化夹层

畿辅地区地域辽阔,既包括首都核心区,也包含环状外围区,既处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又包含文化的边缘区域,所以中心与边缘的夹层分布也是畿辅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近千年以来,畿辅文化在震荡中逐步走强。元代中书省所辖大都路是文化的中心区,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前期剧作家 56 人中有 17 人籍贯为大都,其中包括成就卓著的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真定、大名、保定、彰德、大同、东平等地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其中也不乏杂剧名家,著名文士元好问、白朴曾长期在这一区域活动。再以科举视角观之,明代北直隶为畿辅,环绕京城,但此时江南文化崛起,北直隶的进士数量只居全国第五位,各府进士数量也多寡不均,畿辅地区的文化贡献与其政治地位不太相称,王灏《畿辅丛书》所收明人著作数量甚少,值得一提的只有赵南星、杨继盛、马中锡、鹿善继、范景文等人。及至清代,情况有所改善,畿辅地区名臣硕儒辈出,直隶进士人数(2701 名)紧随江苏(2920 名)、浙江(2808 名)之后位居第三。《畿辅丛书》收书 185 种,其中 100 多种为清代畿辅著作。

畿辅文化的夹层性特征又表现在四周地区对首都核心区的众山拥脊、高低荦确。靠近都城的畿辅辖区文化繁盛,经久不衰。如,元代的大都路、明清的顺天府;都城以南的保定、真定、大名也一直保持较为发达的文化地位;但都城西、北方向却长期处于文化欠发达状态。辖域内也有一些地区变化较大,如河间府从明代开始上升为文化发达区,天津府、永平府清代中期以后异军突起。这种情况与各府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交通线路的发展有关。一般来说,处于由南向北的入京陆路、水路周边区域文化发展更好,因为这些地域更容易受到中心的辐射。

元明清三代的畿辅以今天京、津、冀地区为主体辖区,其文化代表着中央主体意识形态观念,直接接受皇权辐射,均有浓厚的泛政治色彩。畿辅文人的作品与时事、政治的关系紧密;与之相对,元明清时期的另一个文化中心——江南地区,吟风弄月的作品似乎更多。畿辅地区虽有边连宝、史梦兰等一批疏远政治的文人,但更多的人积极入仕,以治平天下为人生追求,如刘因、赵南星、杨继盛、梁清标、魏裔介、纪昀等。从方志编纂体例上也可看出畿辅文化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同治《畿辅通志》便收入了大量与畿辅有关的“诏谕”和御制的“宸章”(即诗、文);光绪《承德府志》也收入了“诏谕”和大量御制“天章”。

畿辅文化的价值

将畿辅文化视为一个生命体,进而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透视其既中心又边缘的环状夹层状态,可以为理解政治文化的影响传递途径提供一个生动的模型。畿辅地区环绕首都,代表国家主体意识形态,长期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辐射,亦不断吸纳、丰富自身的内涵。畿辅文化自上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和多区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交流、容融的近世形态,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范例,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前缘。所以,考察元明清畿辅文化,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及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纵观元明清畿辅文化从中心到边缘的递减效应,可以找出规律性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南北水陆交通线周边更能有效地传导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其次是地区原有文化底蕴决定接受文化中心影响的程度;再次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容易受到文化中心的感召;最后是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也会相应改变其与文化中心的互动关系。如,出于民族政策的需要,承德在清代成了政治文化的重要舞台;沿海贸易的发展使得天津府在清代大幅提高文化地位,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等等。

元明清已然成为历史,但畿辅文化在其间的积淀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总结,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文化版图的认知也尚不够完整。经过长期积累凝聚而形成的畿辅文献丰富多样,品类齐全,是研究古代中华文化发展历史过程的重要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借鉴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全面规划、建设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京津冀地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此,我们提出“畿辅学”这一以畿辅为研究对象的全新学术概念,涵盖畿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相信经过不断地研究努力,元明清畿辅文化的丰富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原刊于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2日/第 016版

作者简介:王长华,河北威县人,九三学社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1978年考入大学,1982年获河北师范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考取研究生,1988年获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考取博士研究生,199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 博士学位。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燕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十届政协常委,石家庄市政协十届、十一届副主席。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管优秀专家。兼任中国诗经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学学会会长,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河北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遗产》编委。

京畿学堂

点击加关注转发

来稿请寄

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

  • 古金陵一南京

    ​金陵 [jīn líng] 南京的古称,中国古代都城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金陵从此崛 ...

  • 陈文元:关于明清卫所制度研究的新思考

    卫所制度是明清时期的一项军事制度,正式创立于明代,并延续至清前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对象.有关卫所制度的研究可谓滥觞已久,既有制度史.军事史的考订,也有经济史.民 ...

  • 这,就是保定|书院​之城(附录“书院之城保定”论文33篇)

       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积极传承创新新时代保定文化.加强保定文化标识塑造,全面打造燕赵风骨.直隶风韵.革命风华.京畿风范的文化风貌.依托"清末之冠"的莲池书院,充分挖 ...

  • 王长华||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康仲英的牡丹文化情结(上)

    2021年第065期||总第694期 艺海风│694期 原产于美国,从日本引进的牡丹品种"海黄",一年能开两季花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康仲英的牡丹文化情结 (上) 王长华 ...

  • 王长华||《桂湖的自信》之五:滇云讲学 文化播火

    2020年第126期||总第557期 艺海风│557期 遥岑楼书院 滇云讲学  文化播火 --<桂湖的自信>之五 王长华 升庵流放云南三十多年,因地方官员的庇护,得以自由行动,四处考察讲学 ...

  • 王长华: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展暨学术研讨会观点集锦

    2019年第116期||总第380期 艺海风│380期 远古之光  彩陶生辉 --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展暨学术研讨会观点集锦 王长华 <远古之光>彩陶展览在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举办 不久前,在 ...

  • 王长华:吴之珽《襄武人物志》对陇西文化的贡献(连载三)

    史识·史律·史笔 --吴之珽<襄武人物志>对陇西文化的贡献 王长华   吴之珽,字乾玉,号赤谷,陇西吴家巷人.康熙年间,由拔贡历任江西婺源.江苏宝应.浙江秀水等县知县.吴之珽具有很高的史才 ...

  • 王长华||伟大的文明是兼容并蓄的

    2021年第034期||总第673期 艺海风│673期 伟大的文明是兼容并蓄的 文/王长华 西北大学原校长张岂之先生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 ...

  • 王长华||清凉世界

    2021年第043期||总第682期 艺海风│682期 清凉世界 王长华  文|影 南五台景区已被确定为"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如果说坐落在秦岭北麓终南山下的"五台留村& ...

  • 王长华||千年鹿苑 浴火涅槃

    2021年第062期||总第691期 艺海风│691期 在废墟上兴修一座建筑,在当今时代,这并不很难:而在人心的废墟上重建信仰,却是困难重重.但佛家说,只要发下宏愿,那么,普利一切众生的善愿,都会得到 ...

  • 王长华 ‖《古今乐游原》跋

    作 者 风 采 王长华,男,汉族,甘肃陇西人,1968年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双本科学历.1994年,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2003年,兰州大学法 ...

  • 王长华||万物之灵还是万物之祸?

    2021年第077期||总第706期 艺海风│706期 万物之灵还是万物之祸? --人类中心主义应当摒弃 王长华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刚刚开始,一场汹涌而来的新冠疫情就波及全球--世界各地每天不断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