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半边脸的佛像,面露神秘微笑,专家说:应该定为国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考古、文物专家组成团队,来到洛阳,他们的目的是对永宁寺遗址进行挖掘。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在永宁寺原塔基的位置,出土了几百件佛教造像。不过大多数为破败不堪的小件。这也很自然,因为永宁寺已经损毁1400多年了,团队原本就没指望有特别重大的发现。然而,一件佛面雕像出现在团队的面前,却引起了轰动。
准确的说,这只是半张脸的佛面,它长为25厘米,只剩下鼻子、下巴和脸颊、嘴巴部分。本该是最为传神的眼睛,也只有下眼睑。按照比例估计,佛面的全长应该是40厘米至50厘米,如果是属于站立雕像的一部分,那么整个佛像的高度应该在3米以上。
即使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佛面之上依然光滑如玉,显示出当时高超的打磨工艺。它的鼻子端正秀美,而最让人倾倒的是紧闭而微微上翘的嘴唇,流露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慈祥稳重。这个略带微笑的面庞,立即被人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中国的维纳斯”。这件残缺的佛面,也被定为国宝级文物,被收藏在洛阳博物馆的珍宝馆中。
我们知道,文物珍贵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完好程度。那么,这样一件残缺得只剩下半边脸,连眼睛都没有的佛面,被定为国宝,是不是有些浪得虚名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件文物能不能成为国宝,不是某个专家拍板就可以决定的,一定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明,这件被命名为“北魏泥塑佛面造像”的文物,自然有它不可匹敌的优势。
就它的制作精美程度来说,是无人质疑的。它的工艺细腻,雕刻入微,完全能够与当时世界上顶尖级的泥塑作品媲美。至于它的残损,则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以巨大的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以往佛像的沉闷呆滞古板的形象,散发出一种亲切的活力。
每一件国宝文物,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北魏泥塑佛面造像更是能够担负这个重任。说起它,就要先从已经倒塌的永宁寺说起。这座寺庙兴建于北魏,是采取的木质结构。它塔高九层,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
这个高度,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就是133.7米,如果再加上塔刹五丈,总高度将达到148米。这个高度是现存最高的木质古塔辽代应县木塔的2.2倍。这个记录不是在吹牛,《魏书.释老志》也记载“洛阳永宁寺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与之相互印证。
只不过,在这座木塔完工仅仅16年后的永熙三年,它突然被雷劈中起火,大火从第八层开始燃烧,很快蔓延全塔。当时北魏孝武帝紧急派出一千名羽林军救火,也没有组织这座恢弘的建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当时《洛阳伽蓝记》记载,“大火三月不灭,一年后尤有烟气”。
永熙三年就是公元534年,距今将近1500年。在那个年代,也正好是北魏时期,我们熟悉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产生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当时的佛教也盛极一时,据说洛阳就有1000多座寺庙,是不折不扣的佛国。
当时的工匠,正是受这种南北文化交流的影响。在尊重佛教的前提下,他们创造的佛像,更为大胆创新,赋予了它们勃勃生机。虽然这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却折射出当年那个气势恢弘,生气盎然的时代特点。这种历史内涵,在残破的国宝北魏泥塑佛面造像上,尽显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