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存世的杜牧真迹,放大20倍也完美无瑕,是惊艳世界的国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是光辉灿烂的瑰宝。因为中国历史太长,许多珍贵的文物作品,在历史长河中自然损耗了。所谓“纸一千年,绢八百年”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也有极少数文物,因为机缘巧合,跨越了千年依旧与我们相会,展现了当年的风采,比如杜牧的《张好好诗》。

它其实是一篇自撰诗歌并书的艺术作品,对于这首诗,相信很多诗友并不陌生。当年,杜牧在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麾下担任幕僚时,参加过一次安排在滕王阁上的宴会,并且见到了正在妙龄的张好好。此时的张好好,为在座宾客献上了曼妙的歌喉,并以清丽绝伦的美貌让年轻的杜牧也心驰神往。

后来,张好好嫁给了沈传师的弟弟,而杜牧也奔向各自前程。他们最开始还有书信来往,后来就因为两地相隔,音讯全无。几年后,当杜牧去洛阳上任时,还遇到了已经被夫君抛弃的张好好。往日艳惊四座的佳人,此时却沦为了卖酒女。

匆匆离别之后,又过了几年,杜牧再次见到了张好好。岁月无情,这位佳人风光不再,已经彻底泯然众人矣。杜牧感慨万分,他抱着对女子的同情,写下了这首张好好诗相赠。除了安慰以外,他也自嘲不过是天涯沦落人,也是在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而已。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小珏在之前的文章也与诗友们相互探讨,今天主要是谈一谈幸存于世的杜牧真迹。它是行书写成的,全文并序言一共378个字。即使用最挑剔的目光,即使是用放大镜来审视,它也是如此毫无瑕疵的杰作。

这是因为,杜牧没有将其当作普通的信件,而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当写到张好好的歌声时,字显得特别飘逸,似乎荡漾着当年的美好回忆。当写到张好好嫁为他人妇时,笔法显然有些混乱,表达了杜牧若有所失的心情。当写道张好好的凄凉结局时,我们看到书法作品明显凝滞,可以想象当年杜牧在此刻的凝重。

可是,还会有读者好奇:既然纸张保存不容易,那怎么就能确信这幅作品是真迹呢?的确,唐人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少而又少。杜甫只留下半真半假的碑刻作品,李白的《上阳台帖》存在争议。但是,杜牧的这幅作品,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品。

最重要的就是上面传承有序的印章,这是一代又一代鉴赏大家的认可。在《张好好诗》之上,宋徽宗亲自用瘦金体写下“唐杜牧张好好诗”的书签,并按照当时的式样装裱,直到如今。宋徽宗虽然治国无能,但在书法艺术鉴赏上是独步天下的。更何况,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都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鉴赏章。

到了清朝,这幅作品被内务府所获,也成为了乾隆的私家藏品。乾隆对此非常珍爱,也留下了不少痕迹。清末的时候,溥仪盗取紫禁城的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了这幅作品。后来,它在东北流失,在民间辗转反复,最终为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到。

张伯驹先生不仅是优秀的鉴赏家,更是一位爱国人士。他力保字画,避免了流落海外的结局,更是在1956年将其捐赠给了国家。我们今天能看到这幅作品,除了历代收藏家的精心保存外,更离不开张伯驹先生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

如今的《张好好诗》,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它不仅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更是以一段段传奇经历,发人深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