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中被挤压变形的文物,几乎成为废品,修复后是惊世骇俗的国宝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村民经常在当地发现一些文物,大多都是在平整土地时留下的残破件。当地的文物专家敏锐地感觉到,该地区出现如此多的文物碎片,并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规模较大的陵墓。到了1974年,一位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个大窟窿,果然掀开了中山王陵墓这个重要考古发现。

要知道,春秋之后的战国时代,虽然以七雄闻名于世,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小国与它们并存。其中,活跃在燕赵之地,太行山脉的中山国就是比较强大的。这个由白狄人建立的国家,勇猛彪悍,一度比较兴盛,让中原诸侯也非常头疼。只可惜,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再加上史书只侧重于战国七雄的记载,我们对它的历史了解甚少。

这座中山王陵,根据大量出土陪葬品上铭文显示,墓主人是中山王“错”。他的陪葬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还带有少数民族特点,与中原文化既有关联,有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出土文物名气很大,但最出名的却是当初几近报废的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这个名字很长,想必很多读者看着就头大,小珏一个个给您解释,就不会有什么困惑了。

“方案”在这里就是方形的几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茶几。当然,它的上面,应该还有漆器木质板充作案板使用。因为岁月的无情,案板已经完全腐朽,没有一点痕迹,我们只能通过青铜材质的方案,窥见它当年的风采。

“四龙四凤”是这件方案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它的主题造型。其实它还不够完整,应该叫做“四龙四凤四鹿”更合适。在方案的底部,就是由四头鹿组成,它们两雄两雌,半蹲半跪,或者低头吃草,或者仰天长啸,憨态可掬,惹人怜爱。

四头鹿托举的,是一个圆形的底座,在底座之上,就是四条巨龙。它们的形态基本一致,均为单首双尾。每条龙首上长着两只角,头部顶着方案的斗拱,为上面的案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它们的两条尾巴,反向勾在自己的双耳之上。这个结构相当稳定,而四只凤就挤在龙的中间,它们的翅膀团聚在一起形成半球,凤鸟的头部从两条龙的龙尾之间探出。在这组生动的塑像之上,就是用来盛放案板的。

这件文物不仅做工精致,栩栩如生,而且还代表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鹿是白狄人经常绘制的图案,龙和凤又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图腾。这也说明,中山国受到了四面八方文化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精美绝伦的文物,刚被发现时却让人揪心。

当时,它已经没有了案板,这个并不奇怪。但塌陷的土层已经将它掩埋,清理出来的时候,虽然没有破裂,却已经被挤压得不成样子,根本看不出任何风采。在场的考古人员心情都很沉重,他们见多识广,一眼就看出了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生怕它再也无法复原了。

幸好,这件文物交给了著名的修复大师刘增坤先生手中。刘增坤有着多年的经验,但也没有贸然下手。文物修复可不像家庭里普通物品的修补,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刘先生硬是抱着这件文物,仔仔细细,前前后后琢磨了三天时间。

直到他全部搞懂其中的情况,分析了受力的部分,这才开始修复文物。刘先生用最少的次数,将文物锯开,然后反向用力,最终还原了文物。有人可能会问为何要锯开,这不是破坏文物吗?要知道,这么复杂的结构,被挤压在一起,就会产生内应力。何况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物,内部受力情况太过复杂,如果不锯开,贸然用力还原,很可能就会让它破裂。

这件文物,现在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于它的娇贵,还被列为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它太过复杂,除非使用原型翻模制作,目前根本无法做出一模一样的仿制品,这也算是惊世骇俗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