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沉浸式演出”如何叫好又叫座?
光明网讯(记者赵艳艳)“这位大姐,您跟刚才那位爷是一起吧?他走了,他的茶钱可就该您付了。不多,两个大子儿!”
“我没有大子儿,微信扫码行吗?”
“微信扫码是个什么东东?”
周围观众发出轰的笑声。
这段对话,发生在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的演出现场。
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演出现场,演员现场和观众互动
日前,由北京市曲剧团带来的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演出在通州区台湖湿地公园庆礼堂上演,实现了游客饱览自然风光、观看北京地方戏特色演出、了解老北京民俗风情的综合体验。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沉浸式演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内观众的视野内。
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沉浸式演出为看戏观众营造差异化个性体验
什么是沉浸式演出?
沉浸式演出的概念源自英国,主要应用于戏剧领域,是相对成熟和流行的艺术形式。它将多媒体、虚拟现实、三维实境等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演出相结合,观众置身于舞台之中,距离演员只有咫尺之遥,甚至成为演出中的一员,视听体验更震撼、观演互动更充分。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沉浸式演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内观众的视野内。梨园戏沉浸式演出传统剧目《陈三五娘》让观众愉快邂逅八百年梨园戏,开心麻花团队沉浸式喜剧《敖门笑宴》让观众穿越百年参加民国富商寿宴,还能现场享用寿宴大餐。
《敖门笑宴》为观众准备的“寿宴大餐”
如果不是吃寿宴,而是在茶馆里喝茶,那就得付茶钱了,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由北京市曲剧团打造的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演出初亮相于2019年中国戏曲文化周,该演出打破了戏曲舞台的传统表演形式,探索了一种园林和戏曲融合的新形式,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同时,通过环境氛围营造及演职人员表演还原故事真实场景,为观众打造另一个时空,获得差异化的个性体验。
“再没有比这更生动直观的戏剧熏陶了。演出时,我和儿子身旁就坐着《茶馆》里的常四爷、松二哥。中间,儿子还跟扮演松二哥的演员小声聊天。演出看完后回家路上,他还一直问我,为什么他们穿那样的衣服?为什么提着鸟笼来喝茶?有了这份好奇,我以后就有机会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老舍笔下的故事慢慢讲给他听。”一位带孩子来看戏的妈妈说。
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演出现场,演员在和观众下棋
“我们所有的创新都要保证老舍原著的精髓,保证北京曲剧的韵味,保证在逻辑说得通的情况下添加很多北京民俗元素进去。比如结尾处,王利发会跟观众说一说老北京拱手礼的讲究,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传播,出发点是号召我们在当下也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节的中国人。”该版本《茶馆》导演陈志飞介绍。
从剧场演出到旅游发展 沉浸式演出探索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平衡
看北京戏,知北京礼,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演出与北京其他文旅元素相结合,发挥“1+1〉2”的效果,开拓出了一种新的市场演出模式的潜质。
以沉浸式演出拉动文旅市场的整体发展,正在成为旅游演艺项目满足观众体验的共同策略。
最近,一些知名景区推出的演艺项目几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标签:宁波老外滩历史街区上演了18场“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武汉《夜上黄鹤楼》“光影+演艺”“沉浸式”故事演绎……数据显示,2018年“沉浸式”旅游演艺总票房达4亿元,且同年新增“沉浸式”演出11台,演出总台数达23台,同比增长76.9%。
沉浸式演出“神剧”《Sleep No More》海报
2019年末,有专家根据国内演出市场的发展情况提出:“沉浸式”演艺将成为新风口。
重形式 轻内容 沉浸式演出急需增强自身原动力
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沉浸式演出在国内的成长仍需时日。从观众、游客的反馈来看,人们普遍愿意尝试体验、欣赏“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但感觉有的演出“形式华丽,内容空洞”,“沉浸式”只是吸引人的“噱头”。
一方面,虽然各地冠以“沉浸式演出”之名的项目不少,但口碑票房都叫好的精品不多,并且引进的多、原创的少;另一方面,不少沉浸式演出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舞台效果炫酷的多、内容动人的少。如何将“沉浸式”与旅游演艺进行完美结合,是体验经济时代下的全新命题。
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演出现场
不仅如此,沉浸式演出作为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如果没有丰满的内容支撑,就会沦为空洞的“技术秀”。以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演出为例,作为主打剧情场景体验的沉浸式戏剧代表,沉浸式《茶馆》演出的演出场地多为北京的茶馆、园林,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同时,《茶馆》原著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完整的故事架构,也有助于观众领悟演出的精妙所在。这也是沉浸式《茶馆》演出广受好评的密码之一。
在资深戏剧制作人傅若岩看来,一台优质的演出离不开演员精湛的表演与剧情巧妙的设计,只有内核足够强大,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借助现有的文旅产业资源,沉浸式演出可以获得更好的推广。而成功的沉浸式演出则会成为一个地区文化旅游的新IP,带动当地文旅产业集中发力、共同发展。一旦只是作为孤立的文化项目存在,不能融入地方文旅产业整体规划,即便再强调新技术的应用,该演出也难以形成聚合效应。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