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一路向东奔涌,正如人类文明的历史,或高歌猛进或静默回旋,最终将走向更为开阔的明天。而溯源大江的历程,更像一次回溯岁月的哲学思考,人类和自然将以何种姿态携手走向共同的未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开”字,尽显长江进入下游后波澜壮阔的景象。长江的水运有独特的优势,便利且成本低,在历史上来说,长三角区域,特别是太湖流域,号称是“鱼米之乡”。长江下游的干流上起鄱阳湖口,下迄崇明岛东面的入海口,全长938公里,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下游地区物产丰富,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更是成为重要的经济走廊。
作为长江水域食物链的顶端,江豚是目前长江里唯一的哺乳动物。2013年,江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这意味着野生种群即将灭绝的几率非常之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王丁教授,长期从事白鱀豚、江豚和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研究。在这里科研人员24小时不间断的观察记录江豚的活动,为人工饲养和繁殖提供数据支撑。截止到2018年6月,王丁团队已经成功实现了三头江豚的人供繁殖。2019年9月,又一头江豚宝宝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降生了,这是世界上第四头人工饲养繁殖的小江豚,他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永远面带微笑的好朋友将在长江里长久地生活下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江豚,八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先后成立,均分布在江豚集中活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区内限行限速、禁止捕捞,执法人员定期巡逻。这一切都在为水中的邻居——江豚保驾护航。保护江豚不仅仅是物种保护工作,它是通过保护江豚去保护长江、保护母亲河。
水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长江头至长江尾,共饮长江水的中国人数以亿计,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让所有人喝上干净水,是一件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民生大事。对长江的保护,不仅是要使它保持充沛的水量、均衡的水量,还要使它能够免受污染,能够真正成为我们人类需求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清洁的能源。截止到2017年底,国家生态环境部门对沿江11省市126个地级市,316个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彻底排查,共查出了490个问题。清理与整治工作已迅速完成,困扰长江两岸百姓多年的饮用水问题,总算有了答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开发、不发展,而是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谓绿色发展,就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一个基于循环经济的人水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的模式。发展的理念变了,人和长江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十八大以来,长江的水生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年变好,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就是长江江豚。2018年江豚频频出水,共与南京市民打了1950次照面。
位于浙江西南部的丽水是一座绿色之城,花繁树茂,郁郁苍苍,森林覆盖率超过80%。在钢筋森林中的城市,公园显得尤为珍贵,三垟湿地公园就是温州最大最原生态的一个。三垟湿地占地11.6平方公里,被138条河道分割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161个岛屿,有着“洋漂海面,云有水中”的水网特殊地貌,它与大罗山组成的温州生态园,是温州大都市中闪耀的绿色瑰宝。温州生态园联手中科文旅,通过开展剿劣治水、生态修复等综合举措,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关停了湿地内575家企业,有力促进了湿地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着力打造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和温州城市新名片。
从1957年的武汉长江大桥开始,今天长江的江面上已经有超过100座跨江大桥,中国的造桥技术也不断创新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长江,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每天往来的船只数以万计,为上下游的城市乡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2018年长江货物运输量达到26.9亿吨,稳居世界内河之首。自魏晋东渡,丰饶的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华夏文明的又一个主舞台。在这里,长江见证过无数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传奇篇章,也将再次见证诗画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
时间跨越了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进步,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旧貌换新颜,人们对于长江生态建设的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提升到新高度。于是,讲述长江流域人民的奋斗历程,展现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的又一部纪录片新鲜出炉。六集纪录片《长江之恋》是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长江的创新之作,也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
编辑:黄如诗
排版、校对: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