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挖掘再利用(适合各年级学生)(3)
海淀这次期末考试选择的散文颇受争议,从命题规律以及选文原则角度上来说,我觉得也是有些问题。首先,一个优秀的题目选材应该以能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及区分学生的层次为原则。其次题目的设计应该兼顾到高考的各个考点。
当然,作为学生没有必要去指责什么,我们只要能够研究出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就可以,既可以找一道题目的优点,也可以找它的缺点呀,找到问题所在也就说明了我们懂得了问题。
我一直鼓励同学们好好研究所给的参考答案,那未必是最合适的答案。
下面我就针对这篇《秋的文章》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就是很好的事情。
1、这篇文章的中心的确有些模糊,反正我看了几遍,也没明白作者是想说什么。这样来考学生,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在答案上会出现很多分歧。这让我想起18年中考“圈圈红”问题的出现,一看,两篇文章都是同一个作者。
2、17题出得还算有新意,把问答题的内容当做选择题来出。同学们想过没有,这道题可以把其中的选项拿出来,考作用。所以,不要只知道答案,还要知道它的考点在哪儿。
3、19题,说实话,我也分析不出为什么光怪陆离比凌乱不堪要好,相信很多老师难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想这是作者的用词习惯,如果尝试着让作者本人来讲呢,恐怕也是难以讲清。所以我没有明白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
4、20题答案中给出了第一点有“大雁追求幸福”的说法,我不敢苟同。我想无论从文学创作的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很难看出这一点的,这不是托物言志呀。所以,我认为那个答案是有问题的。
5、很多同学在答20题之后,继续答21题,会感觉无话可说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仔细分析会看出,这两个大题考查的都是文章主旨的内容,是不是有些重合呢?请各位同学思考一下。
针对以上分析,我重新列出几个考查方法以供大家借鉴(毕竟文章读了,用了时间了,就这样过去有些浪费)。
①可以从基础知识角度考查的内容如下:
沧桑:可考字形
变幻:可考与“变换”的区别
遒劲:可考读音
韬晦:可考词义
无法卒读:可考用词错误
②可以从文学创作手法和文章主旨角度考查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多用短句的表达效果。
第八段和第十四段、十五段可考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段描写雁阵可考作用。
第十九段最后一句可考含义。
文章最后一句话"秋的文章总能让人欢喜,也总能让人激动得落泪"可考概括原因。
以上仅仅是我自己对这道题目的一点分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