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之后,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了吗?为何世界碎成了一盘散沙?

最近德国正在二次居家隔离中,因为入冬以来,新增感染数据以火箭一样的速度上升。
国内的家人朋友又开始担心我们这群生活在海外的华人。
年初的时候,我们在网上和国内共情,远程感受疫情,心情跌宕起伏。后来新冠来到了欧洲,我们又开始自己亲身经历一遍。
这就是传说中的顺转剖,受了两茬罪。
眼看魔幻的2020年走到了结尾,欧洲的疫情却还是前路迷茫。
如果你问我的真实感受,说实话,我既不紧张,也不沮丧。

我甚至再也没有去关注过本地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只要公司还在,幼儿园还开门,那日子就要正常的过下去。
新冠在这里,似乎真的实现了常态化,它在或是不在,生活还是一如既往。
(国内的瓜友可能很难理解我说的这种状态,但是德国的瓜友想必能明白)
既然走到了年尾,少不了要来点回顾。用德国人的习惯来说,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总有一些Lessons learned。
前段时间,全部门的例行大会,老板在会议日程上安排了一个主题,是“新冠反思”
你看,大公司就是这样,就算因为新冠元气大伤,火烧眉毛,但是该务虚的时候还是得务虚。
虽然我们是个做产品的公司,跟医疗,社会政治经济,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但是公司也常常会关注一下精神和人文,谈点跟业务无关的话题。
老板让我主持这个环节的讨论,一开始我想这可能是随机分配的任务,别的同事负责其他的会议主题。
后来想想,让我来主持新冠反思,又好似冥冥之中自有深意,毕竟我是部门里唯一的中国人,对新冠的关注和了解的信息量远胜于其他德国同事。
提起“新冠反思”,好似一下子有千言万语,各种思绪在头脑里发酵。
为了引入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这个会议环节的开始,做了一个简单的演讲。
我挑选了新冠之年的几个重大的历史性时刻的新闻图片,做成了PPT,形成了我的演讲稿。
PPT其中一张是武汉封城
我用和缓平静的语气说道:
“中国第一次实行封城(Lockdown)是在2020年1月份的武汉,一个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陷入了停顿。
这一措施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难以想象这样自上而下的严厉措施。
但是新冠疫情发展到今天,如今我们回头看看,大约会意识到,封城这个措施也许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住在欧洲的我们,也不得不经历Lockdown了。”
lockdown时期的德国
其实我并不想引起过于尖锐的讨论,毕竟这不是一场政治辩论会。
我只是想回顾新冠之年的几个重要节点,而这是其中一个。
我特别在陈述的时候,用了一些“也许”,“大约”这样的词,来委婉地表达了我的观点。
这段话说完,有四五十个人的Skype会议里很安静。没有人说是,也没有人反对。
耳机里,只有“沙沙”的电流声。
在一片静默中,我暗暗地想,有些人也许并不赞同我这样说,还有很多人可能并不全然地理解我的视角。
对于生活在德国的人来说,虽然他们也经历了新冠,但是德国的新冠之路就像一锅逐渐变热的水,虽然不舒服,倒也不至于惊恐,
他们永远也无法想象在今年1月份的中国,那种岩浆喷发式的紧张,压抑和惨烈。
虽然病毒的分子式也许一模一样,但是你经历的新冠和我经历的新冠,又好似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所以,我根本无法对你感同身受。
后来我在演讲中又分享了一张图片,是火神山医院的工地全景

即将落成的火神山医院

我用德语说道:
“新冠给全世界的医疗卫生系统和应急机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医疗资源,重症病床数,医护人员数。。。
在这场灾难性的疫情中,每个国家都竭尽全力地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中国派出援助意大利的专家
有时候,劫难时刻,也会有奇迹产生。比如这座火神山医院,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建设完成,提供了超过1000张病床”。
我提起火神山,倒也不是为了刻意在歪果仁面前赞美自己的祖国。
向不明真相的路人安利自己的爱豆,这本身是件非常蠢的事。
其实我真正想借此表达的是,面对灾难时,人类展示了多大的潜能,能迸发出怎样的协作力。
这段说完,听众仍然是一片静默。
我猜有人在心里腹诽,这算什么医院,不过是铁皮屋子罢了。毕竟欧美的网络上,一直充斥着这样的质疑。
倒是我老板,率先附和了我。他说他在网上关注过火神山的建设过程,是令人惊叹的成就。
正如我预料的那样,社会层次越高的人,眼界越开阔,掌握的信息量也越大。
而普通民众,对于遥远的另一个国家里的事,不过是雾里看花,连茶余饭后的谈资都算不上。
说到底,关我屁事。
前段时间,我在新闻上看到国产疫苗已经开始有针对性的接种。
那时候欧美疫苗还没有传出最近的好消息。
我和身边的好几个德国人朋友闲聊时提起国产疫苗的事,没想到,每个人听到这条新闻,反应竟出奇地一致:
“会不会不可靠啊?进展那么快,流程靠谱吗?我才不敢接种呢。”
是的,在很多欧美人的眼里,中国还是那个做什么事都追赶速度,常会采取“quick and dirty”方案的国家。
而如果是关乎疫苗,自然会带着怀疑态度,望而却步。
我身边这些持怀疑态度的德国朋友,他们对中国并没有天生的恶意,只是每个人的三观都来自他的成长和教育。
已经固化成形的世界观,教给他们判断事务的方法和直觉。
这里面没有对错,只是你我道不同不相为谋
11月初的时候,我无意浏览到一条德语新闻,发表在德国一个著名媒体上。
新闻的标题吸引了我的眼球:
拉舍特认为,疫情是一场和中国在体制上的较量。
我忍不住继续读了下去。
新闻原文里写道:
在最近的一次高层峰会里,德国北威州州长拉舍特谈到新冠疫情,
“在全世界,我们都面临一个问题:哪种社会模式更成功?
最终,如果像中国这样的专/制国家更快地摆脱新冠大流行,并再次以最快的速度增长经济,而欧美的自由社会模式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社会模式的竞争中,已经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拉舍特说道:
“这是一场体制上的较量。我们要证明,中国模式不可能胜过欧洲自由模式”。
“自由世界现在必须证明中国的威/权制度并不优越”。
他说,“作为自由社会的我们,也应当能够应对如此重大的健康,经济,社会和心理挑战,”
“这场斗争将决定未来世界如何看欧洲,欧洲也必须证明自己”。
国内的瓜友看到这里,可能气得想要吐血两升,口吐莲花。
有病治病,什么叫做“不能输给中国模式”,欧洲为啥要用中国来证明自己?
虽然这位州长的言论,乍看一下,有些令人反感。但是作为一个在德国生活多年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我能理解他当下的出发点。
用大白话来说,欧洲的小伙伴这么多年来一直深信他们有更优越的社会制度,他们才是世界发展的正途。
中国这些年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就社会制度和行政方法来说,入不了欧美小伙伴的法眼。
对于一个欧美国家的政客来说,他自然有他笃信的政治信仰。
现在新冠疫情的成果,不仅仅是打不打脸的问题,丢面子事小,信仰崩溃事大。
他们深信了这么多年的社会制度,他们发达的医疗和经济基础,在面对新冠时,最后却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这叫人情何以堪?
为什么很多欧美政客无法心平气和地承认中国的抗疫成果,
因为这会动摇他们世界观的根基,会打击他们的政治信仰。
因此,他们绝不会认输。
没有新冠时,我们还可以和而不同,殊途同归,而经历过新冠后,却变成了“你我根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你的成功只会证明我的失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新冠之后,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了吗?
好像是,但是这种刮目相看里,也带着更深的无法认同和——忌惮
新冠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你以为全世界人民会因此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但是很遗憾,这一年下来,它反而让世界碎成了一盘散沙,各自分道扬镳。
它让朋友相互疏远,让邻里互相防范,让医疗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让全世界都竖起了高墙,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这以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我们表面互相欣赏,心里各自骂娘。

呜呼哀哉!
后记:
希望号里的瓜友能看明白,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嘲笑德国的抗疫方法。事实上,德国的抗疫方法也有它的可取之处,我以前写过相关文章。
说到底,国情决定了一切。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我只是感慨,新冠这一年,世界经历了什么。因为它,世界各国彼此的不理解反而加深了,令人嗟叹。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