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发现公主墓,出土一件珍贵瓷器,专家认为比明青花更珍贵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公认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文化绵延,从未间断。在这其中,祖先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尽管许多文物早已陈列在博物馆中,名扬天下,其实还有很多以各种方式沉睡在地下。自从建国以来,各地的建设中就一直有文物出土,比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就是如此被发现的。
那是在1957年,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一带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当时,考古专家就留意了当地人称“娘娘坟”的一个土包,认为有可能是古代墓葬。果然,经过抢救性发掘,这里虽然并非后宫嫔妃的陵寝,却是明朝安成公主和驸马都尉宋琥的合葬墓。
根据史料记载,安成公主是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的第三女,是正牌的嫡公主,还被晋封过长公主、大长公主。宋琥则是明初功臣、西宁侯宋晟的第四子。夫妻二人先后死于宣德五年和正统八年,合葬于南京。按理来说,他们身份显赫,但墓葬相对简单,陪葬品也只有区区47件。不过,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就已经足够惊艳了。
这件文物的名字很长,其实“明洪武”是它的制作年代,“岁寒三友纹”是它的主要图案基调,“梅瓶”是中国传统名瓷的瓶式之一。唯有“釉里红”是最值得向读者介绍的,也是这件瓷器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青花瓷的名气更大,影响也更深远。其实,釉里红的制作工艺和出现年代和青花瓷非常接近。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使用的原料不同。青花瓷是以氧化钴的钴矿上色,而釉里红则是使用了氧化铜。青花瓷制作不易,釉里红的难度与之相比还要大得多。
在烧制的过程中,工匠将绘制好图案并添加了氧化铜的胎体再涂上一层透明釉,然后放入高温还原焰气氛烧制。别看小珏可以用一句话说完,其实烧制极为艰辛。这是因为铜离子在高温下的化学特性太过于活跃,如果温度太高,铜离子会挥发,导致瓷器上色失败,俗称“烧飞”,如果温度太低,铜离子会呈现黑色,根本谈不上什么“釉里红”。
实验证明,要烧制合格的“釉里红”,窑温必须控制在1300℃,更要命的正负温差不超过10℃左右。在现代当然没有问题,各种精密仪器完全能够保证。然而,在连温度计都没有的中国古代,完全凭借窑工的经验和感觉,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釉里红虽然在元朝就出现了,但数量极为稀少,连块元代釉里红的残片都是凤毛棱角。但是,从明朝开始,由于朱元璋起自红巾军,明朝国姓又是“朱”等原因,红色备受推崇,釉里红技术虽然难度大,也得到了皇家不遗余力的推动。洪武年间的釉里红数量激增,到了永乐宣德时期,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烧制的瓷器颜色鲜红,极具审美情趣。
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高为41.7公分,图案是古代文人最喜欢的松树、绿竹、梅花三种植物,代表了高洁的人品。再配以湖石、山茶、芭蕉为衬托,辅之如意纹、卷草纹、缠枝菊花、海水、变体仰莲这几种纹饰,让整个器件精美繁杂而不繁琐,更带有素雅的风范。
这件瓷器尤为难得是它的完好程度。我们知道,瓷器易碎,带盖的瓷器比不带盖的瓷器文物要少得多。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就保存着盖子,这也是已发现的釉里红瓷器中唯一一件。
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红色依然不够艳丽,有着发黑的状态。这就是洪武年间典型特点,单单就技艺来说还没有达到永宣时期釉里红的成熟。不过,这也反映了中国瓷器特别是釉里红在艰难前进的历程,它也成为了南京博物院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