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愁过吗?他用一首诗写尽“愁”之苦,太贴切了

愁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愁,表达愁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小学生愁的是天天要上课,中学生愁的是零花钱不够用,成年后的我们愁则无从说起。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是把愁挂在嘴边或脸上,装出一副忧郁的样子。经历了人生百态之后,我们已经没力气表达愁,原来真的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自古至今,人类的愁其实是相通的,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关于愁的描写也是汗牛充栋,但用一首诗来直接描述愁,则比较少见,比如这首诗:

《咏愁》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含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此诗的作者名叫石象之,北宋时人,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博士、太子中允。百度一下,你就会发现,他的名字始终和这首《咏愁》诗联系在一起,其余的信息寥寥。

我想,这个石象之一定经历过很多愁,不然何以能把愁描写得如此贴切呢?首联就深刻揭示了愁的本质,莫名其妙而来,久久阴魂不散,一半在眉梢,一半在心头。

接下来两联,石象之分别用两个场景和两个比喻形容愁,前者是愁的无时不在,后者是愁的无处不在,就像连天衰草、满地柳絮,避无可避。(币通蔽)

那么人生何处不愁呢?大概也就是“五侯歌舞地”吧,只有当一群人尽情狂欢时,我们才暂时抛却了愁,而在其余的时候,“人间何处不相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