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识假排假重点清单

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

——坤鹏论


本文的重点清单

1.比较常见的固定资产粉饰(调整)规则。

2.固定资产造假的主要模式。

3.固定资产造假的特征。

4.折旧政策变动要小心。

5.折旧并不意味着资产真的产生损失。

6.固定资产多了不一定是好事。

7.固定资产投资中造假现象的排查分析。

8.通过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发现造假迹象。

9.永远都要和同行业比较。

10.如果固定资产造假,一般预付账款也会同时出现异常。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一直是企业选择用来财务造假的最佳科目。

为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科目包含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往往很高,更难以定价。

套取资金最安全的手段就是,故意抬高它们的价格,然后转移出高出来的那部分资金,一部分可以用于中饱私囊,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购买自家产品,做大利润,流回公司。

更关键的是,它们比在流动性科目上造假更隐蔽、更难以发现。

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利用应收账款造假,会造成利润和现金流严重脱节的现象,容易引起关注,容易暴露。

而一开始就在长期资产上造假,只要当年能蒙混过去,以后基本就没问题了。

因为未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折旧、减值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虚增的那些化解于无形。

重点1:比较常见的固定资产粉饰(调整)规则

规则主要为:

虚构或虚增“固定资产”项目;

夸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折旧方式调整;

资产减值“洗大澡”,一次性解决前期累积虚增的“固定资产”等,做实资产(详见《为什么减值准备也是企业造假重地?》)。

就像坤鹏论在《资产越多越警惕,特别是这些资产众多的时候!》中所说的,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

它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还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而固定资产造假的目的也不难理解,无外乎:

通过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获得额外的股权或债权(项目借款等)融资,将资金以投资活动现金流的形式流出,后将资金以购买商品等经营活动流回,从而达到虚增利润、改善现金流等粉饰报表的目的。

通过虚假固定资产投资向关联方输送资金。

与关联方配合以虚增公司所有者权益。

重点2:固定资产造假的主要模式

第一种模式:

企业号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一部分来自自有资金,另一部分则发起股权或债权融资。

融资到位后,其中一部分拿来真实投资。

另一部分则虚假投资给关联方,这部分钱一般会再分成两块:

一块通过经营活动流回企业;

另一块则被截留挪用,流出体外。

结果企业扩大资产规模、增厚权益、收入和利润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改善、部分资产被洗出来……

第二种模式:

关联方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企业将投资资金分成两部分处理:

一部分真实投资到固定资产上,从而虚增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增厚权益 、协助虚增关联方股东的经营表现,比如:收入、利润等。

另一部分通过虚假投资再经中介流回关联方。

企业也可以反向操作,先以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将资金流出,部分资金被关联方挪用,其余资金以股权增资等方式流回公司。

重点3:固定资产造假的特征

账面价值的大量增加;

超长工期;

多处开工;

离谱的会计估计。

重点4:折旧政策变动要小心

看财报时,一定要注意企业有没有改变折旧政策。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当期,甚至以后年份的利润变化,比如:2018年有家上市公司直接通过变更折旧年限,从10年变成了20年,使得当期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6.39%。

所以,如果有变更,那必须要搞明白公司为什么改?改得合理吗?改了以后会带来什么利益?

有朋友问,到哪里发现公司有没有改变折旧政策呢?

它在财报的附注部分的“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部分。

如果是会计政策发生重大变更,企业会在简明财务报表首页注明原因。

但是,如果只是像更改折旧、摊销年限这类“小事”,就不会加以注释,只会放到这部分来说。

而这类“小事”,有时也会对获利产生极大影响。

比如:加速折旧法可以将费用尽早摊销完毕,从而节省税金,如果企业将直接折旧法改为加速折旧法,可以初步推断,它是不是因为获利颇为可观,想节税了!

而将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折旧法,我们可以直接怀疑,企业因为某种原因,经营陷入困境,只能想尽办法在财务报表中找钱。

重点5:折旧并不意味着资产真的产生损失

有些固定资产年年折旧,最后其账面价值极低,甚至理论上使用寿命完结,归零。

但是,像土地、房产、窖池、酒窖这样的资产,随着时间推移,不但实际价值没有大降,甚至还可能增值。

而这块资产往往是报表里潜在的公司价值。

重点6:固定资产多了不一定是好事

固定资产并非“多多益善”,因为除了土地外,其他有形资产将来都必须作为费用进行摊提。

所以,我们在看到财报上的有形资产时,脑子就应该马上想到——“它们将来都会成为摊提费用!”

从广义上来说,如果不进行经营,也就是说,你不打理你的资产,它就会慢慢贬值。

而打理就牵扯到了隐形的成本支出。

就像许多人单纯地认为,房子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不能让它们产生收益,那么物业费、取暖费、维修费等费用都是不小的负担。

所以,买房的关键就是要看能不能产生持续性的收益,它可以分为两种:

价格连续上涨的收益;

另一个则是出租收益。

最优秀的房子是两种收益兼得,最差的则是两者都难以实现,或是收益难以覆盖掉其日常成本。

由此,要买房子,要想鱼和熊掌兼得,那必须是好城市、好地段、好房子,前两个必须满足,第三个可以降低标准。

就像前面房子的例子,企业的固定资产也怕隐形开支。

比如:买个设备,三天两头坏,不仅影响使用寿命,还会浪费大量维修资金,关键停工就是停产,时间就是金钱,做事、赚钱都一样,不怕慢,就怕站,不生产不是0收益,而是负收益,因为你还要支付人员工资、房租等一系列费用。

所以,我们就该理解,为什么工厂宁可不赚钱也要保证机器运转,不赚钱就是没有净利润,但是还有毛利,可以支付费用,保证工厂不倒闭,人员不散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再比如:一些高科技公司,更新换代快,这意味着他们的生产线也要跟着不断升级,甚至全部更换,这都需要钱,隐形开支巨大。

可以这么说,固定资产越庞大,隐性开支就会越多,资产多了真不一定是好事。

有人说,生产设备越多,生产的产品就越多,这样卖得越多,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不要忘记产品销售的关键是需求,生产出来容易,销售出去很难。

如果销售不出去,就会造成库存积压。

积压的产品占压的不仅仅是有成本的库房,还有大量已经花出去的生产资金。

如果产品再有保质期,或是像IT产品那样几个月就更新换代,那么库存产品还没使用就开始折旧了,折的全是真金白银!

对于固定资产来说,越是可以长久使用的,可以长期摊销的,更新换代慢的,就越有竞争力。

所以,优秀公司的产品经常稳定不变,无需为保持竞争力而耗费巨额资金去更新厂房和设备。

重点7:固定资产投资中造假现象的排查分析

投资者要关注,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

比如某家公司在某年度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第二年完工,但是,第二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解释,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

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重点8:通过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发现造假迹象

固定资产周转率,也叫固定资产利用率。

计算公式:固定资产周转率 = 营业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100%

其中: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期初净值+期末净值)÷2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周转率表示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固定资产周转的次数,或表示每1元固定资产支持的销售收入。

它主要用于分析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比率越高,说明利用率越高,管理水平越好。

相对应的还有个数据叫:固定资产周转天数。

计算公式:固定资产周转天数=365÷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表示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固定资产转换成现金平均需要的时间,即平均天数。

固定资产的周转次数越多,则周转天数越短;周转次数越少,则周转天数越长。

不过,这一指标的分母采用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因此指标的比较将受到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影响,应注意其可比性问题;当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率过低(如因资产陈旧或过度计提折旧),或者当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这一比率就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们需要计算出企业多年的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如果对比后发现,它的周转天数每年都在上升,而且还比同行业其他公司高很多,就该怀疑它在利用固定资产消化虚增的利润。

重点9:永远都要和同行业比较

识假的一个诀窍就是永远和同行业比。

行业有规律,即使全行业都造假,也不可能大家商量好了同比进行,所以,企业有没有问题,放到一起比一比就能知道。

具体到固定资产,就是和同行对比其固定资产金额、营收总额,查看是否有明显的差异?对比同行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有没有提高折旧年限?

重点10:如果固定资产造假,一般预付账款也会同时出现异常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先交钱再拿货,甚至等货,这种方式都是不明智的。

永远要记住,钱是可以生钱的,钱每天都是有成本的,未来的钱永远没有今天的钱值钱。

正常企业都会尽量减少预付账款的金额和数量,因为,预付账款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

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性质是一样的,均为企业已付出但实质业务兑现需要时间的科目。

一般出现此类科目造假,伴随着的一般也是企业为了满足利润目标或套取资金,为了伪造一个科目不得不伪造所有科目,最后一定会在企业的生产能力上露出马脚。

那么,如果预付账款的金额比较巨大,就要怀疑:

如果一家公司如果经常要预付大量款项给供应商,说明它在整个商业生态链上的地位不高或是信用不佳。

既然是预付,也就是提前把钱支付出去,无论是在建工程的预付款、供应商的预付款,还有可能成为企业造假的重要资金出口。

所以,当我们发现公司预付账款大幅增加,特别是预付工程款或一些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的采购款,那么企业很可能通过预付款流出资金,然后再以营业收入流回公司,创造虚假利润。

除了金额外,我们还要注意预付款项的时间。

长时间挂账的预付款项,很可能不是什么采购,而是以此名义把上市资金挪为他用。

投资者要持续关注公司历年预付款项占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的比例,如果这个比例发生了大幅变化,就需要寻找合理的解释。

如果上市公司无法给出合理解释,那么就得琢磨着,他是不是在造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