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出处:唐末宋初陈抟诗作《归隐》
归隐
宋代:陈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在红尘的喧嚣中,沐浴一份清净,期盼一种淡然;在经年累月的疲劳后,享受当下的快乐,品味梨花若雪的心境。人生苦短,不如学李白,“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也可以像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下面这首诗非常耐人深思,描写了归隐前后的心情。
归隐
唐末宋初 陈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陈抟(tuán),字图南,自号扶摇子,道教思想家、理学先师。诗人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唐亡后藩镇割据,演化为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当时北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不休。诗人曾应进士不第,后幡然悔悟,决心弃名归隐。宋太宗因陈抟儒道学术成就皆显赫,又不贪富贵、与世无争,故赐“希夷先生”。陈抟仙逝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享年118岁。
从诗中描绘的情景看,陈抟的归隐和那些企图走终南捷径的士人不同,他是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急流勇退,所以他的言志诗情真语切,处处用对比手法突出归隐的乐趣。
首联擒题,回顾总结,痛下决心。十年寒窗苦读,为功名奔走的往事似乎不堪回首。世上追名逐利、荣辱变幻,你死我活的现实也实在无聊,脑海中如同梦幻般浮现出归隐青山的想法。
“回首”二字有力度,说明归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即兴感想,而是归纳了以前的经历,尤其是十年红尘奔走的惨痛教训后,审慎思考的结果。“频”字强调程度,见出诗人决心很大,情意真切。以下采取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比,突出归隐之乐趣。
颔联说蟒袍玉带、高官紫绶、乌纱朝靴,比不上仰卧山林看高山、听流水、伴春花、鸣素琴梦游神迷。高甲府第,深宅大院、金银万贯的朱门,还不如蓬门茅屋自乐呢。
传说陈抟嗜睡,大睡一千年,小睡五百年,长睡不醒是对混浊现实的逆反。在荣与睡、富与贫的对比中,诗人取其后,弃其前。正由于这样,他才如世外人那样“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社稷倾覆,南征北战,我根本不愿听锦瑟瑶琴,急管繁弦,吴声越调,都是聒耳的噪音。
哀莫大于心灰,诗人对现实的热情已经降到零度,不抱一丝一毫的希望。只求“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带上熟读多遍的旧书,到当年隐居的青山,闻花香,听鸟语,侣鱼虾,友麇鹿,襟青溪,带流水,简直如春天般惬意。
诗可以怨,却不能没有激情,陈抟的诗在用字上就见出强烈的爱憎。对“扶危主”用愁闻,对笙歌用闷听,犹不解恨,又着一聒字,对野花啼鸟则用春修饰。这就把自己不慕红尘乱世、笙歌欢娱,而向往青山净地,清贫高睡、野花啼鸟的态度,表现得鲜明决绝,毫无模棱两可。
【译文】
十年的游历惟有一处曾到过的青山时常出现在梦中。高官厚禄金山银山都比不上安稳的睡眠和安贫乐道的生活。世间最使人发愁的莫过于打打杀杀后新立了君主,而最使人苦闷的正是那人们用来醉生梦死的笙歌。归隐去吧,带上喜爱的古琴,和平日常读的书籍就可以了,到山间赏野花,听鸟儿自由自在的鸣叫,享有这最自然最美好的春光去吧。
【注释】
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代指达官贵人。
【赏析】
这首诗是华山附近的人乃至上过华山的游客们都知道的陈抟老祖的诗,因为他人比较特殊,所以关注了一下他的诗,其实最著名的应该是“赌棋赢华山”的故事。
大士就是大士,尤其他老人家作为一名道士,据说经过广泛游历,看惯了人世纷争,也算是通晓了天下大事,了解多了,自然厌倦“尔虞我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斗争,倒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品味,一种超然,隐居了。
传说华山是他的,是当年陈抟老祖下棋时从宋太祖赵匡胤手里赢过来的。(足见也是难以脱俗啊!)据说当时赵匡胤还没有登基,充其量也是个军阀之类,而且当时来华山,正是逆境落魄之时,巧遇陈抟老祖,遇到高人自然要讨教一番,经过几日讨教辩论,在明事理、通大事之余,下了一盘棋,觉得没意思,就笑以华山为筹码,小赌了一把,言“如若陈抟老祖赢了,到时候赵匡胤如若登基为皇帝,则将华山赐予陈抟老祖。”谁知真赢了,赵匡胤就写下字据,愿将华山输于老祖,当然,字据是陈抟老祖逼着写的,据说华山还有此铁卷。想想,当时赵匡胤还什么都不是啊!从而说明,当时老祖对赵匡胤还是比较看好的,心里也小赌了一把,这不,赌赢了!拥有了西岳华山的控制权和治理权。要说这老祖也够刁的哇,轻轻松松,凭着自己擅长的棋艺就“强取豪夺”的得了华山。
反过来看看这首诗。
首先,第一句“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说明老人家是第二次有归隐之心。经过多年的宦海浮沉,尔虞我诈的斗争,曾经青山绿水、闲云野鹤的日子倒叫人怀念了。而其重新归隐,从“回首青山入梦频”中可以看出来,关键在“回首”,如若是第一次则可能是“翘首”等或是具有一定同时,在整诗的最一句“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也阐明了其是二次归隐的说法。为什么说其是宦海浮沉呢?敝以为,高人,地位高,或是才学高,而像陈抟老祖这样的人,应该或在深衙,或在庙堂……总之不是什么平庸之辈,否则,何谈归隐二字?
第二句“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此句则表明了归隐的起因,而配合第三句“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阐明了原因,人们都在争权夺利,想尽一切办法加官进爵,都希望以“金章紫绶”之贵,代替“柴门寒窗”之苦,岂不知实际上豪门的“锦衣玉食”倒不如寒门的“清茶淡饭”吃的顺心如意了。而身处豪门,“食天子俸禄,尊天子之命,行天子之事”,自然会出现“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的现象,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干的干,转的转,转的给干的提意见”,当前方士兵在浴血奋战,拯救危难中的“旧主”(皇帝)时,却有人歌舞升平,声色犬马,花钱买醉,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官员而言,怎能不“愁”不“闷”?如若真是这样,何不如退隐山林,眼不见为净?
最后一句“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则表明了自己退隐山林的美好生活,像《陋室铭》里所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携带几本旧书来到昔日旧地,无战事之烦心,无丝竹之乱耳,跟青山绿水相伴,同翠竹野花相戏,与风声鸟啼相和……优哉游哉,其乐融融,何乐不为?
所以,敝认为这首诗应该是陈抟老祖在出山之后,自己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在几经辗转之后终于看破红尘的无奈之语,而归隐更是碰壁之后的无奈之举,大多数文人都有一定的偏执心态,于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出家修道,逃离红尘!
因为小时候上华山听到过陈抟老祖的故事,对这个人印象挺深,所以,今天看到他写的诗(正好笔者也算爱诗之人),所以胡诌一番,算是一点心得,在此贻笑大方,羞惭不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