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豆瓣评分沦陷?看看国外影评网站怎么做

近日,不少豆瓣“失信”事件传出。

比如,前段时间某部剧因配音、选角而身处舆论中心,导致豆瓣评分开播即走低,不少人评论指出低分并不合理,这部剧单从制作、演技、服道化等方面不止于如此低分;一些剧集的评论区出现了疑似水军的身影,让人开始怀疑其分数的公正性;最近的First影展还掀起了豆瓣评分“致死”新导演的舆论;由于艺人个人的负面行为,极端网友出于“爱国”的“正义感”给多部优秀影片打一星。

更早之前,豆瓣评分就被当成粉圈battle的工具,某些影视作品评分呈现极端的“Z”字形结构……这些案例的屡屡发生,让众人不禁发出疑问:豆瓣评分沦陷了吗?

“权威”渐失?

豆瓣的原则和策略究竟是什么

在准备追剧之前,考量一部剧值不值得追的参考有很多,大多数人除了参考好友的意见外,还会去参考关于某部剧的评分及数据。纵观国内影视剧的数据参考,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是像骨朵热度指数排行榜、Vlinkage电视剧播放指数、CSM收视数据、德塔文等第三方数据监测及数据评估平台,这些平台侧重点各不同,但主要都是依靠数据爬取生成的。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观测到一定时间内哪些剧集更受欢迎,但很难看出哪部剧集质量相对较好。

二便是像豆瓣、猫眼、知乎、时光网以及爱优腾芒站内评分等可以对影视作品进行人为打分的平台,从分数上便可以直观的看出大多数人对某部剧的认可度,以及大体上质量如何。

然而,在这些在打分平台中,却只有豆瓣杀出重围,成为国内大多数人心中的“权威”存在。在知乎话题“除了豆瓣以外,还有哪些平台的电影评分值得参考?”就有网友说:“如果对豆瓣评分不满意的话,那别的所有网站的评分都不用去看了。”

那么,它的原则和策略究竟是什么?

早在2015年,豆瓣创始人阿北曾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就提到:假如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程序就会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最终的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中间并无审核,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统计进来,而“非正常打分”的账号会被豆瓣排除在外。

豆瓣也有反爬机制。在利用爬虫抓数据时,豆瓣能够识别出有系统正在爬取,次数多了程序会中断。至于水军刷分现象,阿北表示:“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反刷分早已是豆瓣评分的日常工作,豆瓣的系统也一直在迭代更新。

阿北《豆瓣电影评分八问》

除了系统,豆瓣还有人工审核。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人工审核负责系统判定之外的东西,更多是文本方面的,需要通过语义去解读的。不会干预评分,只会处理一些情绪化、人身攻击的评价。”

针对刷分等负面现象,豆瓣从未任其“自由发展”。去年11月,针对大量用户养号集中给一本小众图书评分,留下毫无意义的水评的异常行为,豆瓣官方清除了垃圾数据,并标记了账号,且加大了人工审核力度。而今年3月,豆瓣官方再一次发出声明,表示“水军刷分行为不会对豆瓣评分有实质性影响”,号召用户举报异常用户及其评论。

豆瓣官方发表声明

豆瓣官方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为何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息?究其原因,豆瓣评分确实在客观因素上具有一定缺陷。比如,豆瓣并不能检测出用户是否看过某部影视作品而允许TA随意评分;没有从服装、配音、演技等方面进一步细化评分;从人为的主观因素来看,部分用户仅凭第一印象,或者仅仅只是因为不喜欢某个演员而随意打差评;某些市场主体甚至主动投放水军,意图刷高评分……这些因素一定程度破坏了豆瓣的“公正性”,而情绪性打分、营销性刷分都是对评分不够负责的表现。

豆瓣是否有错?除去客观原因,因为豆瓣评分是大家口中的“权威”,便成为某些粉圈及市场主体为自身利益操控的工具。但这种行为驱动之下,恰恰损害了其“权威”。长此以往或许会变成恶性循环,假如豆瓣评分日渐失去“权威”,还会有下一个“豆瓣”继续失去“权威”吗?

如何解决?

不如看看国外影评网站

早在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就引发过一场“打分大战”,当时上映之后的《流浪地球》评分从8.4下滑到7.9,其电影的拥趸把矛头转向豆瓣,他们认为豆瓣对恶意差评控制不力,有不作为的嫌疑,便直接奔赴各大应用市场给豆瓣APP打一星评分。这些事件也表明很难有哪个打分体系让所有人满意,毕竟是人为评分,并不会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打分系统的公正性呢?电视剧鹰眼(TV-insight)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

就像国内追剧/看电影参考豆瓣,那么对于海外观众而言,参考之一便是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其名是因轻歌舞剧(vaudeville)时期观众在演员演出不佳时会往舞台上扔掷番茄和其他蔬果而来。

烂番茄的评分来源有两类群体,一是影评人群体(critic),二是普通观众群体(audience)。影评人群体中,好的评价用新鲜的红番茄表示,坏的评价用腐烂的绿番茄表示。普通观众群体中,好的评价则显示为一桶爆米花,坏的评价则是一桶打翻的爆米花。影评人栏目中又分为“所有影评人(all critics)”和“顶级影评人(top critics)”,可以说“三六九等”十分明显了。

笔者以搜索情景喜剧老友记(Friends)为例 ,探究烂番茄的打分系统究竟如何。

首先,要明确影评人打分的概念,影评人的意见以正面评价的百分比为衡量,在至少收到5个评论之后开分,分为三种:

  • 如果电影/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与综艺,下同)评论至少60%正面,就会显示一个红色的番茄,以显示其新鲜

  • 如果电影/电视节目正面评价低于60%,就会显示一个绿色腐烂的番茄,以显示其烂

  • 当没有可以用的评论时,可能是因为没有超过5篇的评论或者电影/电视节目尚未上映,就会显示一个灰色的番茄

广受影评人好评的作品会获得“新鲜认证”标识,这是好作品的特殊荣誉:

要获得新鲜认证,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 得分需稳定在75%或更高

  • 至少有顶级评论家(Top Critics)的五篇评论

  • 广泛发行的电影至少有80条评论(这种情况也适用于从限量发行到广泛发行的电影)

  • 限量发行的电影至少40条评论

  • 只有单独一季的电视节目有资格评选新鲜认证,且每一季至少有20条评论

  • 在被标记为“新鲜认证之前,分数必须保持一致且不能出现太大偏差(杜绝水军)

  • 得分下降或一直低于70%的电影/电视节目会失去新鲜认证。分数刚刚低于70%不会立刻移除新鲜认证,分数确定后将会移除

  • 失去新鲜认证的电影/电视节目可以重新获得

老友记烂番茄评分

然而,部分烂番茄的影评人评价并不是影评人亲自在网站上留下的,而是依赖强大的管理团队,他们每周阅读数千篇影视作品评论,从烂番茄认可的专业评论家名单中搜索网站和出版物收集评论,并生成烂番茄的影评人评分。管理人团队会仔细阅读这些评论,并区分评论是“新鲜”的还是“烂”的,并选择有代表性的评论作为引文,烂番茄认可的影评人也可以自行提交评论。

老友记影评人评论

同理,观众评分也是以正面评价的百分比作为衡量标准,针对院线电影,观众必须验证其已购买电影票:

观众评分标准详解

  • 至少60%的观众给电影/电视节目评3.5+星级,会显示一个完整的爆米花桶显示其新鲜

  • 少于60%的观众给电影/电视节目评3.5+星级,会显示一个翻倒的爆米花显示其烂

  • 没有足够的评分或尚未上映,会显示灰色爆米花

  • “经过验证的评分”:当评论旁边显示此图案时,证明该观众已经买过电影票

填写门票信息,可以确认观众“经过验证”

“经过验证的评分”特指观众评分,在分数界面,也可以看到影评人和观众的数量。烂番茄和部分影院票务提供商签约了协议,观众在评论的时候只需要填写他们购买门票的信息就可以确认部分观众是“经过验证的”。至于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以及流媒体的验证评分,尚未有验证措施。

某部院线电影的观众评分,可以看到有“经过验证的评分”(Verified)字样

老友记观众评分,可以看到没有“经过验证的评分”(Verified)出现

如果想要查看更多的分数细则,可以点击MORE INFO界面。观众评分界面中会单独显示“已验证观众评分”(Verified Ratings),是看过某部电影的观众分数的平均汇总。影评人界面也会将顶级影评人(Top Critics)和所有影评人(All Critics)区分开来,里面也会标注出“平均分”、“所有数量”、“新鲜数量”、“烂的数量”等等。

点击MORE INFO后的界面

此外,影评人和观众除了显示番茄和爆米花外,他们也是有分数显示的。前文提到,烂番茄的管理团队每周在网络上搜集专业的影评与打分,但其实影评人自己给出的评分各不相同,有的是百分制、有的是十分制甚至五分制、四分制,有的是ABCD评级,有的甚至只写评论不给分,烂番茄强大的管理团队把这些评分一一汇总、转化为统一的分数,再同步为烂番茄的十分制。

而观众评分就简单的多,与豆瓣相同,他们也是评价星级,但他们允许小数点后一位存在,也就是说,豆瓣上只能打3星、4星,烂番茄上就能打3.1星、4.5星等等。这比豆瓣评分更加细化,笔者认为有些作品给3星太低,4星太高,如果评分时能细化到小数点后一位,结果或许会更加准确。

豆瓣评分过程

总的来说,烂番茄纳入了两个群体的评分体系,给用户带来更多参考;影评人与观众的界限十分清晰,连影评人中的“级别”也很分明。虽然有“三六九等”,但与豆瓣相比,它无疑是更为客观的。

以观众评分举一个极端例子,假如一部片子观众爆米花好评度有90%+,但是评分只有3.5/5,就代表大多数观众认为片子值得一看,但并不是一部“神作”,这或许就是不让观众直接简单粗暴的评“新鲜”或“烂”的原因,很多影片作为商业片无疑是合格的,但作为经典远远还不够格。

至于影评人,因为有知名度背书,那么便被赋予了评价一部片子“新鲜”或“烂”的更大权利,一部影片究竟是不是神作,通过影评人+烂番茄管理团队综合评分,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用户可以结合影评人或观众的不同评价、意见,来综合评判是否值得为一部作品花时间。

虽然烂番茄的评分体系尽管照顾到了大部分人,但也有一定的缺陷。烂番茄会在首页直接显示一个新鲜的番茄或爆米花来给一部作品“一锤定音”,好就是好,烂就是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标准,若想看到具体的分数细则需要多次点击,十分繁琐。在这方面,豆瓣就包容得多,没有刻意划分好与烂的标准。笔者认为,影视作品的感觉比较细微,并不能简单的以“好”与“烂”概括自己对某部作品的看法,直接呈现的结果会给人不恰当的第一印象。如果说好评超60%的作品就是“好”的话,那么好评度卡在59%的作品就一定“烂”吗?

豆瓣与烂番茄

相似但并不相同

这么多年来,豆瓣为何一直不纳入专业影评团队的打分体系呢?

阿北曾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说:“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这便是豆瓣评分不区分影评人及大众的原因。影响评分的因素很多,但没有哪个评分系统可以全部囊括,烂番茄也不能幸免,豆瓣评分确实不够完善,但这是一个相对公正的平台,这是一个可以让普通人自由发表意见的社区,这也是为数不多可以自由讨论影视作品是否优秀的空间。

笔者并不认为豆瓣需要对标烂番茄,它们或许有些相似,但各自主旨不同,呈现出来的打分原则自然不同。然而,烂番茄作为专业的影评网站,还是可以给豆瓣带来一些启发,比如,豆瓣不需要纳入专业影评人,但可以评判哪些观众诚信度更高、不情绪化打分、从未有过刷分行为,综合各种因素给诚信用户“加V”,某部剧诚信用户占比越高,也意味着评价更真实;或与长视频平台、票务公司等机构合作,检测用户是否看过某部作品;优秀评论置顶,让更多人可以看见等等。

不存在万全的评分体系,但只要足够合理,就不失为一个参考的渠道,打分体系为大众提供了某部作品是否值得一看的参考,并不是金科玉律,毕竟作品好不好不能简单的依靠评分,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

参考链接:

1.https://www.rottentomatoes.com/

2.https://mp.weixin.qq.com/s/DSG0cwgss92_DyUSzQXNag

3.https://mp.weixin.qq.com/s/3pL4eG96tNcQyrD0YweqtQ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古装探案剧风向标:中小成本为何频出大奇迹?(附表单)

【二】编剧专访:“她悬疑”风口下的前景与困境
【三】近三个月128部影视剧建组待开机!(汇总)
【四】2021下半年剧集市场:实力公司优质储备将入局!
【五】2021上半年优质剧集复盘:当下影视剧市场的“三大趋势”

商务合作

18701886537

长期招聘:兼职记者
有意请联系15618308328(微信同步)
(0)

相关推荐